偏远乡村有辆“救命车”

淄博日报 2018-04-22 10:32 大字

本报讯当遇到突发疾病或意外,及时赶来的救护车是病人最大的期盼。然而,对于偏僻的乡村群众来说,这种福利往往可望而不可及。

郑军章是一名村医,他所在的青城镇西杜村地处高青县最西端的黄河岸边。一头是生命垂危的患者和焦急万分的家属,一头是远在25公里外的县医院救护车,中间1个小时的车程,让许多患者眼睁睁错过了救命的黄金时间,这样的场景常常让郑军章心如刀割。

难道没有办法解决吗,他决定自己买一辆救护车。2006年,他拿出家中全部的积蓄,并从银行贷款3万元,购买了一辆救护车,在卫生部门正式备案后,义务和免费为附近乡村急重患者服务。

从此以后,郑军章的电话成了“120”。只要有病患需要,郑军章就会以最快的速度赶去,有时直接送到县医院,有时在半路与县里的救护车会合转运,大大缩短了急救等待时间。

“我这条命多亏了郑医生,”村民郑文平指着头上的伤疤说。2014年的一个下午,郑文平骑着电动车回家,途中一不留神摔倒了,头部正好碰在路沿石上,顿时鲜血四溅。郑军章火速赶去,仅用了20分钟就将郑文平送到了县医院,诊断结果是颅内出血,需要马上手术。术后,医生对郑文平说,“多亏了你们那里有辆救护车,如果再晚来一会儿,后果不堪设想。”

郑军章的救护车平均每年接送病患200人次,燃油维修等费用不是个小数目。很多用救护车的群众过意不去,总是找机会塞钱给郑军章,但都被他拒绝了。于是,当地群众寻医问药都尽可能的到老郑这里来。“大家的心意我懂,他们是为了增加我的营业收入,也好间接弥补下救护车的开支。”郑军章告诉记者。

2014年,郑军章的第一辆救护车车况老化,他又举债购买了第二辆救护车。这次他鼓动妻子加入,专职驾驶,自己则跟车救治陪护,到现在这第二辆救护车也行驶了近10万公里。

(刘淼王克军朱莉娜)

新闻推荐

国内首家《尚书》文化传承中心落户高青

□记者程芃芃通讯员王克军徐少敏报道本报高青讯4月8日,“《尚书》文化传承与乡村德治”研讨会暨乡村儒学讲堂启动仪式在高青县举行,《尚书》文化传承中心同时揭牌。据了解,这是...

高青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高青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