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话巨变

张掖日报 2018-11-23 11:49 大字

我1962年出生在肃南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我家人口多,有父母、哥嫂、弟妹和我,我排行老四,从我记事起,穿衣穿鞋都是老大穿过老二穿,兄妹们“轮穿”,直到实在没法穿了才“下岗”。

“轮穿”衣服是当时农村最普遍的现象,因家庭经济困难,衣服先从我哥穿起,等到衣服破了缝,缝了又破,再补好后,才轮到我穿。冬天上小学时,我穿的布鞋几乎都是哥哥穿过后再加层新面料的千层底黑粗老布鞋。据大人讲,这种面料在当时很流行,它的显著特点是结实、防冻脚。要想穿上新布鞋,就只能等到过年才能够穿上妈妈做的千层底黑粗布棉鞋。记得上初中时,我有一件裤子已缝补了好多次,比较容易磨损的膝盖节、大屁股等地方已被妈妈用缝纫机严严实实“画”了无数次圈了,同学们都戏称为“靶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经济收入不断增长,无论在农牧村还是在城市“轮穿”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一种记忆。

听大人们讲,我们那个年代哺养孩子,除了奶水充足的孩子能享受妈妈“纯奶”哺育待遇,其余的孩子只能依靠包谷面糊糊维持生命,富裕点的家庭有时会给孩子贴补一下伙食,增添点白面糊糊。从我记事后,小米稀饭是每家早晚必吃的,外加水煮菜是每天必须要吃的,白面每天最多只能吃上一次,还只能吃汤面条,大米、肉食、饺子只能在过年时才能吃一两次,解一下馋。进入90年代中期,白面已渐渐代替了小米稀饭和包谷面馍馍,成为每个家庭的主要食物,大米也走上了寻常百姓家的餐桌。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牧村超市万村千乡工程的不断推进,农牧村普通老百姓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不受季节限制随时进入超市购买新鲜蔬菜和各种各样的副食品,享用丰盛大餐。

在改革开放初期,住房在农村来说相比衣食在日常生活中所占比例并不太重,绝大多数农牧村家庭还是依靠长辈传留下的祖房居住。当时也只有“万元户”才有能力修建新房。随着改革春风的吹拂,农牧村不少年轻人出门打工,一部分人的腰包也逐渐鼓了起来,开始修建房屋。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新农牧村建设不断深入,有许多先富裕起来的家庭也纷纷到城里安家,享受宽敞明亮的楼房。现在,我家也同许多老百姓一样,住上了水电暖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楼房,大多数家庭不但在肃南县城有房,还在周边县市购买了楼房。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代步工具是常用的马车或驴车,每年过年走亲访友,一家人乘坐一辆驴车,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但进入 90 年代初期,自行车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它不仅是许多农村结婚男女必备的“三大件”即: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之一,同时也是当时农牧村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记得我上初中时,在县一中上学,家里省吃俭用买了一辆二手红旗牌自行车,当时我高兴得彻夜难眠,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坐骑”。90年代中期,摩托车又席卷农村大地,成为当时年轻人追求的交通工具,同时也是未婚男女结婚的必需品。近几年,小汽车已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小汽车的入户不仅大大改善了乘坐条件而且方便快捷,同时还折射出改革开放40年来城乡发展的见证和缩影。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再为衣食住行而发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成功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国人民用勤劳、勇敢、智慧书写着中国的发展进步。

新闻推荐

给草原“治病”让草原“健康” ——张掖市全面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系列报道之草原有害生物综合防控肃南篇

——我市全面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系列报道之草原有害生物综合防控肃南篇...

肃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肃南,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