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为了蓝天下的花朵 ——甘肃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侧记

甘肃日报 2016-08-11 07:13 大字

为了蓝天下的花朵

——甘肃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侧记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一乡村幼儿园的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手工制作。近年来,肃南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将学前教育全面纳入十五年免费教育。孟捷

陇西县巩昌镇崖湾村幼儿园的孩子们在新建的操场上玩耍。目前

陇西县乡镇中心幼儿园覆盖率达到100%。本报记者盛学卿

本报通讯员吴安林哈骥洲

随着甘肃省学前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祖国花园里的蓓蕾,在同一片蓝天下,享受着阳光雨露,茁壮成长。

在跟随省委省政府调研组进行的学前教育改革专题调研中,每到一处,一栋栋拔地而起、改造一新的幼儿园,都成为当地最明显的标志和最绚丽的风景;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一个个饱含爱心和深情的教职员工,都成为最温馨最动人的画面。

在短短的几年里,甘肃省学前教育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人民群众对这项惠民工程究竟反映怎么样?这项重大改革举措到底有没有带着温度落地?这些问题引起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

“挖穷根”,斩断贫穷“代际传递”

下午5时,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牙塘幼儿园门口聚集着等待孩子放学的家长们。虽然已经开园一年了,但这所乡村幼儿园依然是人们口中啧啧称赞的谈资。

建于2015年6月的牙塘幼儿园,不仅解决了周边牙塘村、石咀村、两关集村、民主村等四个自然村的幼儿学前教育问题,同时更改变了当地人祖祖辈辈从未上过幼儿园的历史。

在乡亲们的眼里,从这所乡村幼儿园传出的孩子们的歌声、读书声、嬉闹声,就像喜鹊发出的动听又悦耳的鸣叫。

石咀村村民罗成龙望着眼前的大山,感慨地说:“我太爷爷、爷爷、爸爸都不识字,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忙完农活就晒太阳。我赶上了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读了点书,农闲的时候出去打工才发现,要想有出息,还是得多读书。”

罗成龙的家庭在中国的乡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穷一时不可怕,可怕的是穷一世,穷几代,穷成一种习惯。

这时,罗成龙的女儿罗海燕蹦跳着扑到父亲怀里,兴奋地给父亲讲今天学到的知识。

罗成龙牵着女儿的手,开心地说:“自从有了这所幼儿园,家里老人只是早上送,晚上接,其他时间可以养羊,干农活;我和媳妇可以出去打工。孩子在幼儿园里受的教育肯定比我们自己带的要好,而且,孩子在幼儿园里的所有费用全免,也确实减轻了我们的负担。”

看着罗成龙和女儿回家的背影,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一所乡村幼儿园的意义早已超出了教育的界限。斩断支系庞杂的穷根,学前教育改革打响了第一枪。

“全覆盖”,教育扶贫的“一号工程”

“穷不读书,穷根难除;富不读书,富不长久”的宣传牌架设在田间地头,村路两旁。

随着观念的逐渐转变,民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民有所呼,政府就有所应。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工作,把学前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作为***的重要举措,统筹规划,科学布局,走出了一条“穷省也能办富教育”的新路子。

教育资源“全覆盖”带来的是老百姓“广受益”。2014年实现了全省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乡镇幼儿园全覆盖的目标,2015年推动学前教育资源向行政村延伸。

同时,为减轻家庭的教育支出负担,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省教育厅厅长王嘉毅介绍说:“从2016年3月起,不分城市还是农村,根据在册登记人数,全省约85万适龄儿童全部免费接受学前教育。甘肃省走在全国前面,成为第一个率先实行学前教育全免费的省。”

近几年,甘肃省学前教育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截至目前,全省幼儿园达到6436所,在园幼儿85.27万人,幼儿园专任教师4.25万人,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75%,提前6年实现了《甘肃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65%的目标。

“挪穷窝”,家在哪幼儿园就建到哪

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虎关幼儿园,我们见到了5岁的常丽英。笑容终于绽放在这个曾经为了上幼儿园而整天哭闹的小女孩稚嫩的面庞上。

2015年前,虎关乡只有5所幼儿园。常丽英所居住的常家沟村距离最近的幼儿园也有10多公里的路程,途中还要翻越一座山。仅上山下山就需要一个小时,而且山路陡峭狭窄,增加了路途中的危险。面对常丽英的哭闹,家长却无可奈何。

2014年,常家沟村赶上了国家易地搬迁的好政策,整体搬迁到吴坪村新农村,县委县政府根据居民聚居区重新规划了学前教育分布,将原有5所幼儿园进行适应性搬迁,并新增7所幼儿园。

常丽英和小伙伴们终于圆了幼儿园就在自己家门口的梦想。

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为了让每个群众都能享受阳光雨露,党和政府推行的每一项改革正是带着感情推进,带着温度落地。

“爱的传递”,两代人的幼教情结

在学前教育改革座谈会上,我们见到了创立于1990年,目前已开设3所分园,幼儿总数700余人的兰州市七里河区丹丹幼儿园的掌舵人闫雅娴。

1990年,闫雅娴的母亲马玉梅在自家院落里创建了一所规模很小的幼儿园。就是这个小幼儿园,解决了邻里20多个家庭孩子上幼儿园的难题。但小小的院落已无法满足更多孩子入园的要求,马玉梅开始寻找适合办园条件又稳定的场所。自此,丹丹幼儿园开始了长达15年的迁徙之旅。

1998年到2013年,丹丹幼儿园搬迁8次。2011年到2013年两年时间里,幼儿园就搬迁6次。说起这段过程,马玉梅和闫雅娴感慨万千,“如果不是孩子们,我们可能坚持不到现在。”

2012年7月,省教育厅下发了《甘肃省民办幼儿园管理暂行办法》,大力支持甘肃省民办学前教育事业发展。

经过七里河教育局的多方协调,将原柏树巷小学印刷厂重建后交由丹丹幼儿园使用。而新幼儿园的建设、装修费用,全部由政府买单。

孩子一天天长大,“母亲”也在一天天衰老。马玉梅将自己对幼教事业的热爱传递给女儿闫雅娴,闫雅娴将继续把爱传递给孩子们。

“没有情结,是办不好教育的。”闫雅娴用“情结”两字总结了母女两代人的幼教历程。

对孩子成长的情结,对教育事业的情结,对国家富强的情结,组合成对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求,这正是学前教育改革的目的和源泉。经过多年探索,甘肃省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形成了公办、民办、公建民助、民建公补等多种形式并存的百花齐放的格局,并创新发展了强带弱、城带乡、公带民等结对帮扶模式,效果显著。

每个幼儿都应该有一个尽可能好的人生开端;每个幼儿都应有机会享受同一片接受学习的蓝天。一所幼儿园,所带来的或许不仅仅是“蝴蝶效应”,更重要的是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新闻推荐

白银市450件作品参加全省“陇原巧手”编织品展销

本报讯(记者苏黎明)8月18日,记者从市妇联获悉,为进一步提升“陇原巧手”品牌效应,不断拓宽妇女手工产品营销渠道,更加精准科学地推动贫困妇女就业增收,市妇联以第五届湿地之夏·金张掖旅游文化...

肃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肃南,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