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不当“白领”做牧民 ——80后裕固族全国人大代表的“草原梦”

甘肃经济日报 2015-06-09 22:16 大字

当别人还在为一张“体制内”门票挤破头时,常海霞却用一张辞呈将自己放逐在体制之外。对她来说,与牛羊为伴的质朴充实,和家乡草原的共生共息,是她更想拥有的人生意义。

87后、裕固族、全国人大代表、农业银行肃南县支行行长助理……这些标签足够让常海霞在同龄人中显得与众不同。然后就在去年年底,她又做出一个令周遭瞠目结舌的决定——辞去月入8000元、前景理想的“白领”工作,回家养羊。

在距离县城约30公里的大河乡,记者见到了在羊圈添草的常海霞。添草、喂水、观察羊群的健康状况,成了常海霞近半年来的日常工作。3个月前,常海霞饲养的第一批两百只羊以并不理想的价格出栏。“最近肉价低,存栏数不多,只养了一百只。”养羊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肉价波动、疫病危机、资金压力,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稻草。相比身处办公室的稳定安逸,常海霞的选择显得“不可理喻”。但常海霞对此的说明是,“值得”。

“值得”的选择,来自家乡步步紧逼的生态危机。

常海霞的家乡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坐落在祁连山北麓,常住人口3万多人,大多是依赖天然草场放牧为生的牧民。

常海霞也是牧民的孩子,从小在肃南康乐草原长大。童年的记忆中,祁连山下高原草场灌木林郁郁葱葱,“茂密的地方钻进一头牛都看不见,齐腰高的草里走上一圈衣服都会被露水打湿”,如今,不光这样的情景很难见到,在常海霞曾任大学生村官的肃南县明花乡,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农牧民的生存空间正被沙漠蚕食和挤压。

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之后,常海霞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去了解和关注家乡的生态。参与多次调研之后,常海霞原本零星的认识更加完整清晰:生态是当地人的“饭碗”,而如今这饭碗却岌岌可危。

与此同时,生存问题同样不容忽视。“现在物价这么高,牧民为了提高生活水准就要增加养畜数量,草场的破坏就会加剧”,调研中常海霞发现,牧民们明知如此,却也只能无可奈何地反复跌入这样矛盾的怪圈。

“其实在上大学的时候,我就想过将来回肃南放牧。”常海霞说,从小在牧区长大的她,对牛羊和草场有着特殊的感情,也向往优哉游哉的游牧生活。而草原的现状,让她“真是不忍心再去破坏”。

去年,常海霞听说大河乡为鼓励舍饲养羊,为牧民免费提供圈舍,“舍饲养羊能给草原减压,又能保障牧民的收入”,常海霞觉得机会来了。

然而,做了一辈子牧民的父母却很难理解常海霞的想法。

第一次鼓足勇气在电话里向父母提出辞职养羊的想法,还没等常海霞说完自己的打算,父母的答复来得直截了当:“脑子烧了吗?”吃苦受罪一辈子的父母不同意孩子放弃银行白领的“金饭碗”,接过牧鞭走老路。

但常海霞铁了心养羊。当常海霞向银行递交了辞呈之后“通报”父母,他们满是惋惜,也只有同意。

常海霞的丈夫安玉春也是牧民的后代,他尊重常海霞的愿望,却担心妻子辞职之后家里的经济状况会难以应付,“丢掉好好的工作,万一将来后悔呢?”但看着周边草场裸露的黄沙、父辈们眼中的忧虑,想起儿时的青青草原,他逐渐理解了妻子的追求,两人在圈舍边上安起临时的家,共同投入舍饲养羊。

拿着亲戚朋友们担保的20万元银行贷款,常海霞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什么品种更适合繁育、怎样配料更容易育肥成了常海霞的“新烦恼”,缺少专业指导,她和丈夫只能一点点从书本和网络上“恶补”。她希望,创业的环境能够更宽松些,好让成功的舍饲养殖模式带来示范效应,让更多的牧民逐渐舍弃传统的游牧习俗,更好地保护赖以生存的草原。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中国文联中国民协“送欢乐下基层”

本报讯(记者于娟)由中国文联、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甘肃省文联联合主办的“送欢乐下基层,走进丝绸之路”大型主题慰问演出于1月25日-26日分别在兰州新区、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剧院上...

肃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