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历时10年追踪拍摄—— 大山深处放映员
兰卫兵在整理加固牦牛背上的放映机。(摄于2003年1月)
放映路上,兰卫兵口渴了,只能捧把雪解渴。(摄于2003年1月)
兰卫兵在去牧民点放映途中,放映车陷入积雪。(摄于2013年1月20日)
兰卫兵在一户牧民家放映,这场电影只有3名观众。肃南山大沟深,牧民居住分散,一场电影只有二三名观众是常有的事。(摄于2006年5月)
兰卫兵在一户牧民家放电影。(摄于2006年5月)
看着精彩的电影,牧民们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摄于2006年5月)
2013年1月25日晚,“工行杯”感动甘肃2012’十大陇人骄子评选揭晓,兰卫兵榜上有名。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深山的牧区很期待。有了这样不辞辛劳的义务电影放映员,把文明与深情的向往连起来。他吃苦,是为了让乡亲们享受甜蜜;他奉献,是为了把梦想变成现实。”
2013年1月25日晚,“工行杯”感动甘肃“2012”十大陇人骄子评选揭晓,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乡巴音村裕固族牧民兰卫兵获此殊荣。组委会在颁奖会上给予兰卫兵以上的颁奖词。
上世纪80年代,肃南牧区群众文化生活还很匮乏,电影是牧民们最重要的“文化大餐”。1988年,23岁的兰卫兵当上了放映员。肃南地广人稀,兰卫兵放电影的杨哥、寺大隆等地,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中间要翻9道大山梁,赶着牦牛整整得走6天,放一场电影来回需要十几天。风餐露宿、日晒雨淋;有的地方牛驮过不去,还得把机器卸下来,肩挑背扛。
24年来,兰卫兵义务为农牧民放映电影6000多场,行程绕地球两圈半;常年风餐露宿,爬冰卧雪,他的双腿变成了“罗圈腿”,原本一米八的身高减到一米七;他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撒在了牧区的山山水水,把自己的心融入了电影事业,被牧民们亲切地称为“大山深处的文明使者”;先后多次被省、市、县表彰为电影放映先进个人,2005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农村电影“2131工程”优秀放映员荣誉称号,2007年获得“感动张掖十大骄子”,2012年8月,他的事迹走进了中央电视台《乡约》栏目,被全国观众所熟知。
放映路上充满着欢乐,伴随着艰辛。有一年夏天,在去赛鼎村放映《孔繁森》《周恩来》等影片时,一下子就来了80多个牧民。他们都是从五六公里外的地方骑马、骑摩托车赶来的,这是放映点观众最多也最热闹的一次。此情此景,让兰卫兵很感动,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有一年冬天,兰卫兵赶着牦牛,驮着机器,踏着积雪,走了两天的路程,来到寺大隆村,为一位从未走出过山沟的裕固族老奶奶放电影。当天晚上,他一连放了《解放石家庄》《英雄儿女》《武僧》等三部电影,老人乐开了怀。一边吩咐家人给兰卫兵包饺子、煮牛肉,一边和他拉家常,整个通宵全家人都没睡觉,就像过节似的。
在红石窝牛毛山有一个叫夹鸡尔的地方,冬天只居住着一户牧民,每年,兰卫兵都要上门去给他放“专场电影”。年年如此,一场也没漏掉。
长年累月的辛劳,在兰卫兵的脸上、身上刻下了深深的岁月痕迹。今年只有48岁的他,外貌看上去远远大于他的实际年龄,饱经风霜的脸上布满了皱纹,当兵时曾经笔直的双腿,由于多年来爬冰卧雪患上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严重变形。
去年,肃南县有关部门为兰卫兵配发了一部放映车,这使兰卫兵彻底别了赶着牦牛放电影的历史。但牧区很多地方山大沟深,车过不去的地方放映器材还需要人肩挑背扛。兰卫兵说:“只要他的双腿还能走动,他将把为乡亲们放电影的事情一直做下去”。
本报记者 吕建荣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马国顺)2月8日,记者从省煤监局获悉,该局已对张掖肃南金源煤矿“1·3”透水瞒报事件作出处理批复,认定该事件为一起故意瞒报的责任事故,决定对33名责任人处以刑事、党纪、政纪处罚。据了解,20...
肃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