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悠悠柳茶香 □陈福年

金昌日报 2021-10-27 15:50 大字

我从小对茶情有独钟,但我们家乡是不产茶的。在我们家乡祁连山的雪山下,在独特泥土气息滋养下,生长着一种独特的柳,叶子碧绿,放到嘴里嚼有一股淡淡的自然清香味,盛放在茶壶中与甘甜的祁连山雪水氤氲而成难以名状的悠悠清香。

这就是柳茶。柳茶具有清热利尿,清凉解暑的作用。它在过去的岁月里滋养了无数平凡而坚韧的生命,承载着生活的滋味。

作为60后,我见证了父老乡亲们在烈日炎炎的骄阳中,品尝柳茶沁入肺腑的甘甜,还有辛苦劳作挥汗如雨之际痛饮留下的深刻记忆。

记得那时的生产队实行集体劳动,父老乡亲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忙的农事在一年四季随着季节的变化,播种、施肥、除草、浇水、收割、打场、耕地,一茬接一茬,生生不息。孩子们在放学后,寒暑假期间担负着抬水、拾粪、铲草、放牧、拾麦穗的任务。尤其在夏秋之季,天蒙蒙亮人们就开始上地干活了,提着镰刀,匆匆忙忙游走在乡野崎岖的羊肠小道,将一眼望不到头的成块成片的金黄的麦子一块一块收割、拉运、碾打归仓、交公粮。紧接着开始农田水利建设,村民们扛上铁锹、锄头,推上自家的独轮小推车,拉上生产的架子车,拉开了农田水利建设和平田整地劳作的序幕。

那时的生产工具简陋,没有挖掘机、推土机、运输车等机械设备,有的只是老式的独轮木制小推车和架子车,平地拿着铁锹挖,使劲往远处扬,挖不动的用锄头刨。远远望去,一片地里,三五成群的人们像一只只在搬家的蚂蚁,一铣一铣,自近到远,由高到低,传送着黄土,让原本凹凸不平的地变成了大块梯田,平展又宽阔,聚水耐晒,土厚肥沃的大块梯田,为农业持续丰收奠定了基础。

在火热的夏天,辛勤劳作的村民用柳茶来消渴解乏最合适不过了。每年的阴历六月六是祁连山云庒寺香火最盛的时候,邻近武威、山丹、肃南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拥挤在云庒寺烧香拜佛,祈祷一年风调雨顺,家人安康幸福,也顺道采些柳茶。六月六的柳茶是最嫩、最绿,色泽最浓、味道最纯的时节,拿回家洗净晾干,用笼蒸煮,用铁锅小火翻炒,上好的柳茶就炮制而成了,盛到陶罐之中备用。喝的时候抓一把柳茶,放到铁锅里,加入甘甜的祁连雪水,煮沸一段时间,最后倒入双耳罐中,调上白糖,提上带入田间地头。这样的柳茶,色泽碧绿、甘甜可口、消暑解乏、天然纯真、健康环保,是乡野百姓的绝佳饮品。喝着润润的柳茶,村民黝黑的皮肤和陶罐相映,你一碗我一碗,茶水中晃荡着一个个憨厚的面庞。收工时,茶罐见底,罐底沉积着厚厚的一层茶叶,节俭的农人不肯倒去,粗糙的手伸进罐中捏一撮丢进嘴里咀嚼送进肚里,即可充饥还可养胃,一举两得。不知不觉中,走在回家的路上,已是夕阳西下,暮霭沉沉,吃过饭倒炕而睡,沉浸在甜密的梦香中……

每次回故乡,我都要站在坡梁上放眼望去,一层梯田平展铺开,往日那些平田整地的人们有的已经老去,有的已经跟随儿女远走他乡,有的还在村中留守……

昔日的羊肠小道变成了水泥大道直通家门,大多数的年轻人已远离故乡,移居他乡或外出务工,或搬到城里住进了楼房。随着新农村的建设,政府补贴集中连片建成了一片片、一栋栋美观漂亮的样板房,宁静的村庒又热闹起来了。

在天高云淡、鸟鸣啾啾的时节我又回到了故乡,我想再看一次前辈们一起劳作、欢声笑语的劳动场面,似乎看见了荡漾在村庒周围的层层麦浪,仿佛闻到了母亲做的饭香和满地金黄的麦香,还有溢出陶罐口悠悠的柳茶香。

新闻推荐

红色物业服务队便捷服务暖人心 全市“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集中采访系列报道20

本报记者陈海段晓梅近期,山丹县清泉镇前窑社区乐民新区“三供一业”后续改造工程陆续完工,小区室内活动场所、绿化、美化等...

山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