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掌地”变身水肥一体化大块田 全市“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集中采访系列报道19

张掖日报 2021-10-13 09:34 大字

本报记者陈海段晓梅

日前,山丹县位奇镇四坝村水肥一体化青储玉米丰收,全程机械化作业,现场蔚为壮观。“以前我们谁家种谁家的,东一块西一块,无法机械化操作,种地、田间管理、收获都挺费事,除掉种子、化肥、人工等成本,收不上多少钱,一年到头还忙得没个空闲。很多人都觉得种地划不来,纷纷流转外出务工。”四坝村村民田燕文说,如今流转的土地整成大块田,水肥一体化机械操作,省工省时省钱,方便快捷。“最重要的是我们赚‘双份’钱,拿着土地流转费,再到流转土地上务工,收入翻倍,还能利用空闲时间养牛养羊。”

四坝村有耕地7000亩,属马营河流域井河混灌区。由于该村田地地块小、不规整,“巴掌地”“碎片田”问题突出,不适宜大型机械作业和规模化流转种植,并且有2眼机井已经无法正常使用,“地”和“水”的问题已严重制约了该村农业产业的发展。

为破解这一难题,县上投资1625.4万元在该村实施高标准农田水肥一体化建设项目,亩均投资2400元,工程以高标准农田水肥一体化建设为重点,统筹实施水、田、林、路综合开发,平整改良土地6385亩,新建蓄水池3座,蓄水量15万立方,铺设UPVC管道58公里,修建阀门井102座,排水井101座,安装出水栓424套;修建田间道路38公里;栽植农田防护林3000株;架设输电线路1.6km,安装变压器、配电柜、启动柜3套。

“项目实施后,通过水闸+引水渠道(管道)+蓄水池+首部设备+施肥设备+灌溉管网+滴头实现高效精准滴灌,为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生产和集约化种植提供基础保障。”镇党委副书记何多生介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镇村紧扣“八个结合”,力促项目与乡村振兴及各项工作有效衔接,体现项目综合效益。

与土地整村流转相结合,通过政府指桥牵线,深化村、企合作的模式,引进宁夏同心县新圣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山丹县正明种植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整体流转全村7000亩土地,流转期限10年。为保证项目实施顺利,实行先流转后整治的模式,承租企业全程参与整治,使整治更合理,避免投资浪费。同时,项目施工中充分考虑种植企业和产业发展需求,试点推行“一村一块田”建设模式,将土地整理成大块田,无渠、无沟、无埂,一体化大块田方便机械化作业。

与培育主导产业相结合,按照以水定产业,以水调结构的思路,发挥比较优势,培育薯、草、菜示范基地。种植扩繁马铃薯原种1000亩、青储玉米4000亩、贝贝南瓜2000亩,并进行轮作倒茬,调节土壤,增加地力。

与节本增效相结合,探索实施水肥一体化,实施后灌溉水利用率提高26.2%,节约水量可达140万立方,肥料利用率提高40%,节约肥料可达450吨,节省人工50%以上,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95万公斤,受益农民年纯收入增加总额277万元,实现“节水、节能、节地;省工、省肥、省钱;增产、增收”的效果,为全镇乃至全县高标准农田水肥一体化建设推广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项目实施还与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拓宽群众收入、培育集体经济、新品种试验示范、创新党建相结合,整体流转经营后,一次实现县上倡导的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组织化的目标。农户不承担任何风险,每亩地每年获取租金500元,年轻人外出或就近长期务工创业,成为技术工人或创业者,中老年人就近在流转土地上务工,推动劳动力合理充分就业,群众增收渠道持续拓宽。”项目实施企业山丹县农博佳智慧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祖润说。该项目完成后新增耕地615亩,村上将新增耕地作为集体资产一并流转给种植企业,并将空置的村小学租赁给种植公司使用,仅此两项,村社集体年收入达到30多万元,超进度完成了村集体经济“破5争10”的目标,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凸现。同时与新品种试验示范相结合,以水肥一体化模式试验示范马铃薯、饲草、蔬菜、小麦等新品种近100个,为规模种植提供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可靠依据。

我为群众办实事,办好实事为群众。“目前,以四坝、永兴万亩水肥一体化示范项目为基础组建产业联合党建共同体,以党建引领推进经营主体、服务组织和周边村庄优势互补,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力争三年内经营规模达到5万亩,辐射带动耕地面积10万亩,持续推动位奇镇主导产业提档升级,农业增产增效。”何多生说。

新闻推荐

推进“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打造为农服务平台 甘州区城北郊基层供销社工作纪实

□陈晓芳近年来,甘州区城北郊基层供销社大力推行“多业态融合、分时段运营”模式,创新农业生产服务方式和手段,推进现代流通...

山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