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助脱贫 撑起“半边天” 山丹县非遗扶贫工作见闻
余玲邑刺绣非遗扶贫工坊传承人杜晓丽指导员工绣鞋垫。
山丹县融媒体中心
绣着花、剪着纸、蒸着馍、看着娃、挣着钱……如今,这是很多山丹县妇女的生活模式。
近年来,在张掖市山丹县,越来越多的当地妇女通过一双巧手和一项技艺走上了致富之路。在当地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她们通过学习刺绣、剪纸等技法,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从而实现了非遗脱贫、文化致富。
“绣”出美丽生活
霍城镇下河西村村民陈迎霞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为家中有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她无法外出打工,家中日常开销全靠丈夫一人外出务工来支撑。2018年,在镇政府的协调下,陈迎霞来到余玲邑刺绣非遗扶贫工坊学习刺绣手艺,现在她已经熟练掌握了刺绣、编织、钩织等技艺。
“我现在学会了刺绣,既能做工挣钱补贴家用,也能照顾家里老小,挺好的!”陈迎霞笑着说,最近,她还尝试利用短视频或直播平台在线上销售她制作的工艺品,“这样既增加了销量,又可以让全国各地的人了解山丹的刺绣,一举两得。”
杜晓丽是余玲邑刺绣非遗扶贫工坊的非遗传承人,是一名手艺精湛的“绣娘”。她尽心为大家传授技艺。“我们工坊吸纳了8名建档立卡贫困妇女学习刺绣,通过‘手把手’教学,让她们逐步掌握了钩编和刺绣技艺,通过售卖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不仅可以增加收入,也让她们增强了脱贫致富的信心。”杜晓丽说。
“剪”出致富门路
“从未想过,一把剪刀、一张纸,竟然会彻底改变我的生活。”马永花说。她如今已是山丹县丹美工艺美术公司的一名老员工了,在进入这家公司之前,由于出不了远门,她一直在山丹县城打零工。每天一大早出门去劳务市场找工作,干一天活也就挣七八十元,经常是干完活回到家已经晚上七八点,疲惫不说,对孩子老人也照顾不周。 “我很喜欢现在这份工作,每个月有2000元的保底工资,然后是计件工资,干的是技术活儿,手法越好越熟练挣的钱也越多,干工作的同时还可以把家照顾好。”
马永花的师傅叫周玉梅,也是丹美工艺美术公司的创始人。2006年周玉梅创办了这家公司。“大概从1988年开始,我系统学习了绘画、烙画、剪纸等民间工艺,通过反复不断地练习,手法和技巧越来越好,在我们当地有了一些名气。”周玉梅说,后来通过媒体宣传,她的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喜爱。
2019年,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扶贫办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周玉梅创办了丹美剪纸烙画非遗扶贫工坊,吸纳当地建档立卡贫困妇女和留守妇女学习手艺,从而帮她们实现稳定脱贫。“现在工坊有10名固定员工,她们大多都是陪伴孩子上学的母亲,我这边时间相对自由,东西也可以拿回家做,特别适合顾家的妇女。”周玉梅说。
“蒸”出幸福模样
走进位于山丹县城和谐步行街的千穗山丹馍馍店,诱人的香味扑鼻而来。石红梅正在和她的工友加紧制作各色花馍。
石红梅今年42岁,她在这家馍馍店上班已经一年多了。她的丈夫常年外出务工,她带着上高中的两个孩子在县城生活。“为了让两个娃娃接受更好的教育,我们一家从农村搬到了县城,每个月的开销挺大的,我找个活儿干,多少可以缓解一下家里的经济压力。”石红梅告诉记者,她现在每个月能挣到2100元的工资,可以满足她和两个孩子日常生活花销。
石红梅工作的千穗山丹馍馍店也是一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工坊大力开展妇女非遗传承山丹馍馍制作工艺培训,力求让县内更多贫困妇女通过学习技艺实现就近就业。“我们的馍馍除了供应山丹县乃至张掖市,还通过网络销往北京、西安、兰州等城市,生意越来越好。”馍馍店负责人毛志燕说。(石晶)
新闻推荐
你是人间四月天 甘肃文旅致敬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健康休养活动走进张掖侧记
本报记者祁晓蓓勇士逆行时,朔风凛冽寒未尽;英雄归来日,春华正浓花满枝。6月11日,参加由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省人社厅、省...
山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