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林赛:一个英国人的长城情结●胡 杨

嘉峪关日报 2018-09-11 09:56 大字

1987年一名叫威廉·林赛的英国人,从嘉峪关出发,沿长城而行,徒步跑到了山海关,从而成为第一个独自跑长城的外国人。从那以后,他就将自己同长城拴在了一起,将保护长城当作自己一生的责任……

十几年前,作为嘉峪关电视台专题部的编导,我见到了这个名叫威廉·林赛的英国人。那时候,我才知道这个头发已经花白,有着典型英国绅士气质的外国人,几十年来与长城有着不解的情缘,并由此开始关注他。

2004年月12月1日,这是威廉·林赛第五次来嘉峪关。此次,林赛是准备为他本人即将出版的相册“万里长城·百年回望”长城新老照片对比拍摄素材。这些长城老照片大都是外国友人在一个世纪前拍摄的,林赛先生要在老照片的基础上,以同样的角度对老照片的内容进行重新拍摄,用来对比长城在百年中的变化,以此来提高人们保护长城的意识。

在嘉峪关城楼的东闸门,48岁的威廉·林赛指着相册里一百多年前的嘉峪关城楼的部分照片,我们还能依稀辨认出现在的方位,那时候的嘉峪关城楼,有牌坊,还有其他建筑设施,古朴野趣。如今,照片里的许多建筑早已荡然无存。仅仅是一百多年,变化就如此之大。

在接下来几天的采访拍摄中,威廉·林赛用流利的汉语向我们讲述了他与长城结缘的传奇故事。这些传奇故事的一部分,我们制作了《一个英国人和一个中国人的长城情结》,这部专题片荣获了甘肃省首届电视艺术金鹰奖。而且,2007年,威廉·林赛“万里长城·百年回望”摄影作品展将在嘉峪关举办,回首往事,两年前的情景历历在目,遂整理当时的采访笔记,把这位钟情长城、钟情中国文化的英国人介绍给读者。

中国情结由来已久 长城路上邂逅佳缘

“我记得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我在翻看中国的地图册时,看到了一条唯一的锯齿连线,图标注明的‘The Great Wall’——万里长城的标记。兴奋之余,我告诉家人,早晚有一天,我将要去中国探险,从万里长城这一头走到那一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把儿时的梦想差不多全忘记了。幸运的是在1984年7月1日这一天,这梦想复活了。那天,我与哥哥尼克沿着横穿英格兰北部的哈德良长城长跑。修建于罗马时代的哈德良长城只有100多公里长,正是这个百里长城,重燃我要走完中国万里长城的梦想。”

“哥哥当时对我说,沿着中国的长城长跑才是真正的长跑。威廉,你还年轻,还没有结婚,你应该去中国跑完万里长城,实现你的梦想。”是啊,为什么不呢?哥哥的这番话提醒了他。于是,怀着梦想,他开始坚持每天跑步锻炼身体,开始学习摄影。威廉·林赛笑着说:“ 1986年我二十七八岁,没结婚、没家庭,也没有买房买车的压力,订好一张从英国到中国的飞机票后,我就这样来了。”

踏上中国土地的威廉·林赛开始了他真正漫长的奔跑。

第一次沿着长城长跑,他准备沿着长城西进。可能因为水土不服,还没跑到一半,身体就出现状况,这次长城之跑只得以放弃告终。但他不甘心就这样草草收场,回到英国后,他加强锻炼身体。 在做了从身体到语言的大量准备之后,1987年夏天,他再次来到中国,这一次他从嘉峪关出发,他完成了第一次在长城上的奔跑。白天,他冒着酷暑,顶着风沙,甚至踏着风雪在长城上奔跑;黄昏,他到长城附近的小村庄,敲开老乡的家门乞求留宿。他曾经双腿肿胀,不能行走,也曾碰到过瘟疫流行,还曾被野狗追逐……独自一个人跑长城非常不易,作为一个外国人80年代跑长城更是相当困难,他不止一次地被公安机关盘问、罚款,甚至被限期离境。但这一切都没有阻止他的脚步。终于,他赢了!他用了78天的时间,丈量了2470公里,成为第一个跑完长城的外国人。

此次圆梦之旅,威廉不但为中国长城的魅力深深折服,也被在八达岭长城邂逅的一位中国姑娘所打动。这位名叫吴琪的西安姑娘1988年成为他的妻子,并成为他保护长城行动的“铁杆搭档”。记得我第一次见到吴琪是在他们北京的家里,温柔贤惠的吴琪,给我们端茶递水,忙得不亦乐乎,遇到威廉·林赛表达不清楚的地方,她总是恰到好处地给予补充,毕竟一个外国人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就不错了,面对复杂的采访,他不一定应付得了。记得吴琪说,她是个西北姑娘,地地道道的陕西人,求学之后,就到北京开展长城保护工作,共同的爱好,让她结识了威廉·林赛。那次,我和威廉·林赛一直谈着,吴琪给我们找资料、照片、书籍、地图等等,一会儿,就在我的面前,堆起了一座小山。临走的时候,吴琪硬是留我吃饭,热情得让人无法拒绝,但已经麻烦威廉·林赛半天了,再留下来吃饭,有点不忍。我建议去周边的小餐馆吃点,但他们婉言谢绝了。出门的时候,吴琪悄悄告诉我,威廉·林赛不喜欢在外面吃饭,就喜欢她做的陕西饭。

爱上长城留在中国 保护长城痴情不改

那次长跑让威廉·林赛彻底爱上了长城,他决定要把自己的未来献给长城。那时威廉在新华社当英文特稿编辑,每逢周末就骑着山地车去长城。威廉对长城的了解早已烂熟于心,对长城的感情之深更加令人叹服,他说:“我之所以喜欢长城,其实很简单,在我看来,长城的修筑时间之长,建筑用料之多,劳力之重令人惊叹,而且在地理上改变了中国北方的疆界划分。在这些方面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项工程能与之相比……”他不仅游览长城、考察长城,而且以他个人巨大的努力和热情去关爱长城、保护长城。

他说,1987年的那次奔跑,一路上他竟然有一半时间都看不到长城,由于遭受到严重损坏,有些断长城已经毁坏甚至消失,这跟他在地图上看到的可不一样。让他感到由衷痛心的还有,一些人在城墙上随意刻画,随手乱扔垃圾,长城的环境问题很严重……

“有时一个来自异乡的人更能欣赏当地人早已习以为常的事物,”威廉说,“我不希望看到一个堆满垃圾、画满涂鸦的长城。我不希望它成为一个现代人对历史、文化和自然的冷漠与无知的象征。我们必须学会轻轻地走过这座露天博物馆,不要把自己的名字和想说的话乱写在有500年历史的砖上。”威廉不理解为什么有些中国人不热爱自己的长城。于是他做了一件让很多中国人敬佩又汗颜的事——为长城捡垃圾。

1998年4月18日,他第一次在中国发起清洁长城运动,12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响应号召,在金山岭长城捡拾垃圾。10月1日,威廉·林赛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友谊奖章,表彰他对长城保护的贡献;1999年,在“除了照片,什么都不要带走;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的口号下,威廉·林赛保护长城的活动又增添了新内容,其中包括对一段野长城的保护。威廉自掏腰包雇佣一批当地山民,每天在长城沿线捡垃圾,并且成立了长城环保站,在长城所在地设立“环保警示牌”,提醒过往游人。

“人们知道我是在长城上捡垃圾开始的,但这并不是我做的全部。保护长城需要更多的努力,但捡垃圾可以让普通人参与其中。”威廉说,“这么多年来,我最大的成就是让人们意识到长城如果得不到保护将最终消失。”

现在威廉·林赛与妻子吴琪和两个儿子杰米和汤米居住在北京金山岭附近长城脚下的一所农家小院,站在院子里,能看到青翠山峦上起伏连绵的边墙和耸立的烽火台,万里长城就蜿蜒于山脉之中。

重拍老照片 回望百年长城

威廉·林赛徒步跑完长城后,完成了《独步长城》一书,在英国、美国、德国等地出版。一位英国老太太看了他的报道后,把一本有很多长城老照片的书以及一些相关照片送给了威廉,那是她刚刚去世的丈夫的收藏。威廉如获至宝。此后,威廉开始留心关于长城的老照片。在研究老照片时,威廉发现其中一张与他走长城时拍摄的一张照片是同一个地方,而且无论是角度、位置还是取景的大小,几乎完全一样,而这两张照片相距80多年。老照片上的一个烽火楼已经不复存在了;新照片中,穿着羽绒服、戴着棉帽,29岁的威廉正在仰视长城。也就是这张照片,让威廉萌生了重拍老照片的念头。

“在这漫长岁月中长城到底变化了多少?是否应把长城今昔变迁系统地记录下来?”这个念头第一次在威廉·林赛心中燃起。于是他决定开始重摄长城的工作,重摄长城的第一步是广泛搜集老照片,这项工作可谓旷日持久。从1991年开始到2004年,他从世界各地搜集到了400多幅长城老照片。有些来自个人收藏,有些来自艺术馆、拍卖会、博物馆,最早的一幅是1871年一位苏格兰人拍摄的慕田峪长城。嘉峪关的长城老照片有十多幅。按分布地区归类,这些老照片上的长城分布在甘肃的玉门关和嘉峪关、陕北、河北(涞源县)、北京地区、北京境内的古北口、河北的山海关。最后,他挑选出其中80幅最有代表性的照片,按照从最西面的玉门关到最东面的山海关的顺序摆放在书房的地板上。“这样一摆,就勾画出我将面临的巨大挑战。我知道,迎接这个挑战绝非易事。具体地说,我得大海捞针,在世界上最长的建筑物——长城沿线找到80个小得不起眼的地方。”

2004年3月,长城重摄行动正式启动。这是一项辛苦与成就并存的旅程,需要耐心、体力和想象力以及更多人的帮助。时至今天,许多地方都发生了变化,有的甚至已经面目全非。老照片提供的唯一线索就是文字说明,有些寻找非常困难。威廉绞尽脑汁思索,试图破解谜团。为准确找到老照片拍摄的地点,他经常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走家串户打听,吃住都在老乡家里,克服生活上的不习惯以及语言障碍。

重摄长城成功的关键在于找到老照片拍摄的确切位置。每到一处,威廉在取景、光线等方面都尽量复制当时的环境。在嘉峪关,为实现老照片的拍摄场景,他特意找到导游的一匹马作为“模特”。而为表现长城今昔变迁对比的最佳视角,许多地方他都反复去过。在嘉峪关,当看到一些长城变化很小、保护很好时,他异常惊喜。但在河西走廊张掖、山丹一带他发现不少长城残段,还有一些被电线杆“水泥森林”包围的长城段落,因垃圾遍地、胡刻乱画而满目疮痍的长城段落,他感到很伤心,希望这种状况能够得到改善。

“长城的伟大在于它的完整性,长城不再完整就失去了伟大的意义。”他坚信完成长城保护这一艰巨任务需要唤起公众意识。“我们必须从新的角度看待长城,它不仅仅是个古建筑,而且是个景观;它不仅仅是属于我们为今天所用之物,而且是我们为了明天而必须保护好的珍品。”

留住辉煌历史 珍存永久记忆

从那以后,威廉·林赛在中国大地绵延的长城线上奔波着,我也一直通过各种方式注视着他稳健而热情的步履,当我得知“威廉·林赛历时3年,在各地长城专家和途中结识的许多朋友的帮助下,在长城沿线140多个地点完成了重摄”的消息,我默默地在万里长城西端起点的嘉峪关为他祝福。

2007年春天,在电视新闻里看到他的“万里长城·百年回望”摄影展在北京博物馆展出,我仿佛看见了从茫茫戈壁玉门关到濒临大海老龙头长达3.5万公里的广大区域内艰苦跋涉的威廉·林赛的身影。也是这一年的春天,我专程到北京,从火车站下车之后,就直奔威廉·林赛的家。记得出租车从市区到郊区,从郊区到八达岭附近,在他简陋的家里,我们谈了很多,看了很多他的收藏和照片,许多有关嘉峪关和长城的照片他统统拷贝给了我,说是只要是宣传长城、保护长城,就放心用,这让我感动不已。

后来,在嘉峪关见到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朋友,他是为了给威廉·林赛拍一部纪录片,跟了他十年,十年间,在长城沿线,他拍了数十个小时的素材,都觉得不够过瘾,他说他要把这部纪录片拍成自己有生之年的精品之作。我相信,这是他内心的诉求。

威廉·林赛多次来嘉峪关,我多次陪同过他,并为他拍摄了一部纪录片,纪录片的名字叫《一个中国人和一个外国人的长城情结》,说的是摄影家王金和威廉·林赛之间的友谊,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拍摄长城。王金年轻的时候曾骑自行车走长城,一路上风餐露宿,筚路蓝缕,从嘉峪关到山海关,考察了明代万里长城的主要关口,拍摄数不胜数的珍贵资料,在当时影响很大,《中国青年报》对他的事迹进行了详细报道,认识威廉·林赛之后,王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追求,开始了矢志不渝的长城主题拍摄。把他与威廉·林赛一同展示,趣味横生、意味深长,这部纪录片播出后,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一举荣获首届电视金鹰奖。

在我的采访笔记的最后,我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一个英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了中国的长城保护事业奉献力量,他的行为,是值得让人尊敬的。

尾记:2006年7月12日,威廉·林赛在白金汉宫受到英国女王接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亲自授予他“帝国勋章”,以表彰他对促进中英友好关系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所做的贡献。(英“帝国勋章”设立于1917年,主要是授予那些在社会公共事业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各界人士,据说这是英国平民百姓受到的最高嘉奖。)

新闻推荐

【行业资讯】山丹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今年以来,山丹县税务局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上半年为1538余户次纳税人累计减免税额约4000多万元,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健康...

山丹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山丹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