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灶的变迁
郭勇
20世纪70年代的山丹农村,几乎家家的土炕前,都有一个泥巴做的炉子。到了冬天,泥炉子里面装上煤砖或干粪块,上面搭个锅做饭、取暖。一家人就围着泥炉子一天天打发日子。那时候很少有两三口人的家庭,五六口,七八口之家居多,十几口人的家庭也不在少数。可那个小小的泥炉子居然也能把偌大一家人的饭做熟。
这是我对炉子的最早记忆。这种炉子必须每年一换,而且要小心翼翼,轻取轻放,不能承受过大的重量。好多人家就因为不小心,或锅大水多而压塌了炉子。后来有的人家让铁匠打造了铁框架炉,里外抹上用头发活的泥。铁炉子压不垮,也不年年更新,就慢慢取代了纯泥炉。
到了不需要取暖的季节,做饭都是用土坯盘垒的灶台。记得,每天早晚,外婆就跪在灶门前,用舅舅们砍来的柴烧火做饭。柴火没有紧慢,往往是面下到锅里或是馒头放进去,需要紧火催锅时,它却常常不旺。外婆只好用嘴吹火,有时候做好一锅饭要吹几十口,把头都吹疼了,锅还不开。如果风向不对,烟囱倒烟,弄得一屋子烟,呛得人不能呼吸。一顿饭下来,常常是一脸涕泪。遇上雨季,砍不来柴火,灶膛里没有搁的,更是愁人。民歌里唱的“天又阴来雨又大,灶火门上没有把干柴渣”,就是那种情形的真实写照。
有一年,舅舅买来一个手摇风机。支在灶膛前,火不旺了,摇几下,火苗便哧哧地蹿起来,比起嘴吹,又省力气又见效。外婆就一手摇着风机,一手填柴火,火的紧慢就由人来控制了。即使放上湿柴,也能吹得火苗钻天。越是湿柴火力越强。外公说“干柴湿柳,加上牛吼”。如果是烧煤,那就更厉害了,外婆用水把煤沫子拌湿了,加进柴灶,用风机一吹,火力直直地冲向锅底,偌大一锅水很快就开了。外婆时常看着风机不无感叹地说,“我的妈烧了一辈子柴灶,吹了一辈子火,就没有见过这么好的东西!”后来有了电,有了电吹风机,外婆更是惊奇万状。她无法想象电是个怎么样的东西。电吹风机,是外婆用过的唯一电器。没有等到更多的好东西出现,她就去世了。
母亲的时代有了铁皮炉子,我们叫洋炉,支在屋子中间,架上铁皮烟筒,加上煤,又热火又干净,既能取暖又能做饭。锅的品种也渐渐多了,有铁锅,有砂锅、有钢精锅,有大的,有小的,有炒菜的,烧饭的,使用起来方便顺手。母亲就感慨地说:“我的妈白活了,一个土灶,一把柴火,一口铁锅,用了一辈子!”
后来又有了烤箱炉子,比起洋炉更讲究、更卫生、更暖和。母亲把烤箱擦得锃光瓦亮,一边做饭,一边烤洋芋、烤红薯,还烤干粮,黄亮黄亮的馋人。母亲就觉得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好的炉灶了。后来,液化气灶时代到来了,开关一扭,啪的一声,火苗蹿上来,可大可小,由人控制。母亲惊喜之情不可言状。几乎同时,电磁炉进入千家万户,开关一按,就可以烧水做饭,连火焰都看不见,锅就开了。母亲就又想起自己的母亲来了。她说,一看到这么好的炉灶,就想起你的外婆,不要说用了,要是能见一下那该多好。烧了一辈子土炉子,柴火没有紧慢,人越急它越不旺,遇上雨天,柴草潮湿了,点都点不着,就用嘴吹火。你看现在这炉灶,开关一开火就着了,大小快慢都由人控制。
现在极为平常的东西,对母亲这一代人,还有我们这一代人,就觉得极不寻常。
现在可以尽情地选用,需要什么样的就有什么样的,只要有钱,没有买不到的东西!母亲无不感叹地说,就这短短的几十年,咋就发展成这个样子了呢。刚解放的那阵子,你爹一回家就给你奶奶说,妈你好好活着,不久的将来,点灯不用油,犁地不用牛,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你奶奶头摇得拨浪鼓一样,说你爹是在说胡话呢。你奶奶要是活着,看她还信不信。
我说,您都八十多岁了,奶奶咋还能活着?妈就笑了,说我真是活糊涂了。说着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新闻推荐
西北五省武术邀请赛暨全省传统武术锦标赛在山丹举行 王向机等出席开幕式
王向机等出席开幕式
山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丹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