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们,三三两两说笑着,脸上堆满了故事。远处,夕阳像垂暮的老人,弯着腰向山下走去。一缕晚霞,轻盈的穿过夕阳的鼻孔,一阵微风掠过,一股醉人的馨香扑面而来。啊!多么熟悉

张掖日报 2016-09-17 00:00 大字

吃过午饭,骑车游走在乡村路上。坐在树荫下乘凉的人们,三三两两说笑着,脸上堆满了故事。远处,夕阳像垂暮的老人,弯着腰向山下走去。一缕晚霞,轻盈的穿过夕阳的鼻孔,一阵微风掠过,一股醉人的馨香扑面而来。啊!多么熟悉的味道,是麦子熟了。走上前去,有几亩地的麦子正泛着金黄的波浪,有的还有点绿,有的绿黄渐变,还有的黄色渐渐变淡,变白,可以开镰收割了。看着这片麦地,眼前不禁浮现出那些年家乡的麦田。

我们家是地道的农民,种地是农民的天职。那些年,吃饱不挨饿是第一位的,每家每户除了种点胡麻、菜子等油料作物外,大多都种的麦子。麦子熟时,一片片金黄色,煞是好看。

麦子熟时,也是天气最热的时候,烈日烧灼麦穗,干热风吹着麦浪,热浪滚滚,蒸笼一般,几乎要拔干麦田里的所有水分。几天热风之后,晃动的麦秸秆,有了清脆悦耳的沙沙声。这时,每家每户都会总动员,拿出家里闲置了快一年的镰刀,再支上水磨石,嚓嚓嚓……嚓嚓嚓磨起来,这就拉开了一年丰收的序幕。

天微微亮,母亲就叫醒了睡梦中的我们。装上干粮,提上装西瓜的袋子,再背上水壶,拉上牲口,下地干活。

90年代,机械化程度不高,收麦子全是手工操作。割麦子是个费时费力的活儿,先抽一小股麦秆打上个麦绳结,铺在地上,然后身子半蹲着,左胳膊揽起一片麦秆,右手挥动镰刀顺着麦茬用力拉,数下攥成一把,放在麦绳结上,割上快一捆,左手抓起麦绳结的一头,右手抓起另一头,用力一捆、打结,一个麦捆就好了。就这样,顺着麦茬把上自己的趟,一趟一趟收割麦子。几趟下来,腰就弯的像个C,坐在麦捆上,一边吃着西瓜就着馍馍,喝着凉开水,一边再伸展一下酸痛的腰。父亲每每看到我伸腰,总是要说:“娃子家哪来的腰啊。”

快速吃上点,再割上几趟,也就到大上午了,赶紧把麦捆子搭成堆子,以免雨水泡湿麦捆。堆子有十字形的、有三角形的、还有草屋形的,各式各样的,这些都是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沉积下来的智慧结晶。

那时收打麦子很费时,麦子收下来,要捆成捆,拉到场院上堆成垛,才开始打碾。打碾时再把麦捆散开,平摊成圆形,再套上牲口,拉上磙子,一圈一圈的碾打,一次一次的翻晒。经过数次的碾压翻晒,麦子才能从麦穗上挤压下来,麦草也才能碾碎,因为麦草要用来喂养畜禽。场打完了,要等风来了扬,无风时人们总能体会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焦急,也只有在这时,大人们才能坐下来抽上根烟,小憩一会。扬场需要风大,那样可以省力气。一粒粒饱满的麦子堆起了一个小山包,看着一年的收成,大人们总笑着合不拢嘴,拿着装粮食的袋子总是要说:“口朝南装不完”,这也许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希望年年都能大丰收吧!

随着机械化的发展,割筛机、拖拉机、脱谷机、联合收割机等机械陆续使用,数十天的收麦也变得只有短短几日,前天还是一片金黄的麦海,今日却只有麦茬和羊群。以前家家户户养的骡子、驴等牲畜也逐渐“退役”,很少见到。机械化就像一把双刃剑,一边帮人们收割庄稼,方便生产,另一边也割去了美丽的风景,夺去了人们体验农事,简单生产的那份快乐。

夜,渐渐地沉了下来,我就像一个躯壳一样站在地埂边,数着记忆中的一幕幕,若隐若现,像一阵风,可以感觉到,却怎么也抓不到。又像一抔细沙,眼看着一粒粒从指尖滑落,心急如焚,想抓却怎么也抓不住的无奈。生活在渐变,岁月在流失,我们在变老。  (山丹县清泉镇)

新闻推荐

清泉镇 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山丹讯山丹县清泉镇深入挖掘民间投资潜力,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群众投资创业的积极性,努力推进民营经济扩总量、上规模、升档次,推动民营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能人带动力促发展。该镇紧跟“大众创业,万众创...

山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丹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