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王自刚:做艾黎一样的丝路文化传播者

甘肃日报 2016-09-22 00:00 大字

王自刚:做艾黎一样的丝路文化传播者

本报记者秦娜

“路易·艾黎的国际主义精神至今都深深地影响着我,他对丝路文化的热爱,使我爱上了文物工作。”王自刚深情地说。

今年75岁的王自刚老人是路易·艾黎的忘年交,也是路易·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的第一任馆长。1973年,两人初次相识。这一年,王自刚32岁,路易·艾黎76岁。在此后的十几年间,王自刚一直与艾黎保持着书信往来,深受艾黎精神的影响。

“艾黎不仅熟悉世界历史,更通晓中国五千年文明史,许多中外友人都把他称为‘中国的百科全书\’,而在这些历史中,他对丝绸之路情有独钟。”王自刚告诉记者。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后期,为推动“工合”运动,艾黎就在丝绸古道的西安至兰州段往返过多次。1943年,艾黎和约瑟夫·李约瑟结伴首次沿丝绸之路甘肃段线路远足敦煌,1957年赴新疆考察,最西抵达喀什,在中国境内3000公里的丝绸古道留下了足迹,丝绸之路也给艾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某种意义上说,怀揣着对丝绸之路的无限热爱,艾黎和培黎工艺学校在山丹立足之时,即是把西方先进的工农业技术和现代文明带到中国大西北之日。“从这个意义上讲,艾黎也是把现代文明的种子植于丝绸之路开启地的直接播种者。”王自刚说。

王自刚认为,艾黎不仅是丝绸之路文明的传播者,也是中新友谊的架桥者,更是中西方交流的推动者,而这些正好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内涵高度契合。艾黎在山丹办学过程中,聘请近30位外籍教师到校任教,他们不仅为学校尽责,而且推动了多国间的友谊。

王自刚向记者讲述,新西兰教师雪莉·巴顿女士、考特尼·阿切尔会计师回国后,会同爱心人士,联合其他几个城市的对华友好小组,于1958年建立了新西兰—中国友好协会。协会成立后,就敦促新西兰政府与中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12月23日两国建交,1986年,新西兰时任总理戴维·朗伊在致艾黎的信中称赞艾黎:“你确实架起了缩短新中两国之间(距离)的桥梁”。此后,艾黎的许多朋友纷纷效法,促成了中新政府间、甘肃省与新西兰城市间的友好交往。时至今日,仍有许许多多的艾黎精神效法者,在用各种方式做友谊的“架桥者”。

“当然,艾黎为新中友谊,为传播丝路文化做的还远不止这些。”王自刚介绍,艾黎在中国工作、生活60年,曾收藏中国文物近4000件,后来全都捐赠给了山丹县。1947年,他和学生在山丹四坝滩垦荒时,发现了四坝文化遗址,还当即进行了有效保护。

王自刚回忆,1980年6月,艾黎在给山丹县委的一封信中表达了想捐赠文物的意愿。他希望这些珍贵的文物能够帮助山丹人民了解社会的起源与发展,同时也认准了“丝绸之路”是一条极富吸引力的旅游路线,山丹“身处其中”,这些文物一定能够吸引更多的外国友人走进山丹,使多国间的友好往来更加密切。

“艾黎到了晚年,更加牵挂第二故乡山丹。”王自刚说,他产生了重建原来的培黎学校的想法,想把它建成一所农林牧学校,让山丹的孩子们学会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1987年4月,在艾黎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他长期努力重建的山丹培黎农林牧学校正式开学,他愉快地担任了名誉校长。

捐赠文物,倡导兴建文物陈列馆、山丹培黎图书馆和重建山丹培黎学校,由于艾黎的无私奉献,极大地丰富了山丹群众的文化生活,扩大了受教育面,这也成为艾黎留在丝绸之路上的又一遗产。

让青年人了解历史,进而发展丝绸之路旅游,增进多国间友好往来,同时还要做好生态建设。“可以说,对艾黎先生晚年的希望,我们的党、政府和人民努力实施了30多年,今天还在继续。这些希望和实现‘中国梦\’,弘扬路易·艾黎精神,建设‘一带一路\’战略竟是如此一致。”王自刚感慨道。

新闻推荐

山丹1.5万名青少年体验冰雪运动

甘肃经济日报山丹讯(记者郑朝华通讯员杨建刚)1月日,位于山丹大佛寺景区的佛山滑雪场内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这里迎来了今年寒假首批体验冰雪运动的青少年,也拉开了山丹县青少年冬季冰雪运动免费体验普及...

山丹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山丹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