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咱种植大户带动就业
本报记者 郑朝华 通讯员 翟继宗
仲夏时节,走在山丹县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民忙碌的身影,田野里生机勃勃,各类特色经济作物将将田野点缀得五彩缤纷。
“今年种了20多亩菜心制种,路过的游人以为是油菜花开,停车拍照是常有的事。”今年50岁的山丹县位奇镇四坝村村民张玉珍乐呵呵地说,去年村里有人试种效益不错,今年种的20多亩菜心制种都是订单,由公司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每公斤8元回收,亩产可达 150--200公斤。“这样下来每亩地至少收入 600—800元,比种植传统的啤酒大麦等经济作物划算多了。”张玉珍算起了对比账。“家里60亩耕地每亩450元流转给种植大户种枸杞,每天在地上打工还能挣到80元钱,一个夏天下来,怎么也能挣近万元。”毛玉兰一边除草一边说。
毛玉兰口中的种植大户叫陈龙,是宁夏中宁县开盛枸杞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今年在山丹流转土地3000亩种植枸杞,一次性流转15年,“在宁夏我有自己的枸杞种植基地,这边的土地、光热等条件很适合种植枸杞,今年第一年在山丹种植枸杞,预计3年后出效益,亩产600斤左右,前景十分看好。”陈龙介绍说,目前苗木成活率达到90%以上。
陈户镇范营村村民张栋,在陈户镇岸头村流转了土地550亩,种了450亩葵花和100亩香菜。“去年葵花亩产650斤,每斤2.9元出售,每亩纯收入600元以上。”张栋介绍,550亩地从种到收,大概要支出14万元左右的人工工资和机械作业费用,“最多的村民能挣到1万多元,还不算土地流转的地租。这也是我们种植大户带动就业吧。”张栋兴奋地说。
近年来,该县加快土地规范化流转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民群众种植价格好、销路广的特色经济作物,推行“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农户”的种植模式,使特色经济作物产业逐步走上了“标准化生产、订单化种植、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同时,该县坚持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地方性特色产业三个层次上推进种植结构调整,特色优势产业基地稳步扩大,全县种植业结构得到了显著改善,有力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据了解,今年该县土地流转面积达29.2万亩,拉动全县种植各类特色经济作物18.7万亩,占到总播面积的30.3%。全县一季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3.1元,同比增长9.5%。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郑朝华 通讯员 翟继宗 石晶 这几天,山丹县陈户镇寺沟村贫困户刘佰成在今年新建的香菇大棚内忙得不亦乐乎,采摘、过秤、装车…… “修建大棚花了10万元,政府补贴了2万元,现在我的菇棚每年的...
山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山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