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永远铭记艾黎与何克

甘肃日报 2015-12-01 12:29 大字

永远铭记艾黎与何克

聂广涛

甘肃河西走廊中部的山丹县城南,在绿树环抱的陵园中,有两座并排的陵墓,艾黎、何克的名字镶刻在黑色大理石墓碑上。他们就是救助并抚育我成长的异国养父。路易·艾黎是新西兰人,乔治·何克是英国人。三个国家一家人的特殊家庭,所谱写的动人故事,闪耀着国际主义的灿烂光辉,将为世人所铭记。

1941年春,我的父亲聂长林当时在宝鸡“工合”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由于受到国民党的缉捕,组织决定调他立即离开宝鸡。三个月后,他在洛阳遇到了时任西北工合秘书的何克。何克答应关照父亲一家:四个年幼男孩子和他们的妈妈。回到宝鸡后,何克就把我的两个哥哥带回双石铺,成了培黎学校早期的学生。此后不久,妈妈因病去世,我和弟弟成了没有父母的孤儿,被送到了宝鸡孤儿院。1942年初冬,艾黎把我和弟弟带到双石铺,安置到柏家坪的窑洞里,6岁的我同艾黎、何克的共同生活就从此开始了。

何克和艾黎特意买了一只羊,把产羔后的羊奶给我喝,为我补充营养。他们害怕我寂寞,还买了两只兔子,供我逗着玩,还弄来一只黄狗,天天摇着尾巴陪着我。艾黎、何克晚上回来,常常把我抱在他们的大腿上,给我讲故事,教我学算术,看表上的钟点,教我学习简单的英语会话。因为我太小,还不能在培黎学校上学,他们就送我去上小学。双石铺这个温馨的家,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脑海里储存着许多童年美好的回忆。

在这里,在抗战的特殊时期,我同时享受了两个外国人赋予我的关爱。这种在特殊环境中,汇聚而成的特殊的家,可以说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其实,不只是我,当时还有包括我的两个哥哥在内其他60余名战争孤儿,生活在他们所办的培黎学校中。

学校搬到山丹后,艾黎疼爱我们,但从不娇惯我们。扫地,烧炕,都是我们必须动手做的事情。除了上文化课以外,每人也和其他同学一样,去实习组劳动。我去了纺织组后到机械组,弟弟去织袜组、纽扣组。这样每人至少要学会两样技术。

新中国成立后,失散多年的父亲通过组织找到了我们,艾黎亲自送我们回东北老家团圆。临别既不是拥抱,也不是握手,他拍了我一把,语重心长地说:“回去后,不要当少爷!”眼里充满泪水。至今,好几十年过去了,此情此景依旧是那么清晰,我记住了他的临别赠言。我理解,革命胜利了,昔日的孤儿,一下子变成了“干部子弟”,在众人面前,似乎与众不同,表现出干部家庭的优越感,弄不好就会变成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官老爷,这是他极其厌恶、极为担心的事。

艾黎、何克都是平凡的人。他们远隔重洋来到中国,不为个人的功名利禄,在中国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中,定位了人生的目标,献出了自己的精力和才华,他们理所当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尊敬和纪念。

(作者系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委员、培黎同学会副会长、路易·艾黎研究中心顾问)

新闻推荐

公告我公司职工王泽刘建雄郭小平张永涛刘凯王涛白臻乔

公告我公司职工王泽、刘建雄、郭小平、张永涛、刘凯、王涛、白臻、乔永成、范学良、张小兵、赵斌强、曾秀、杜明海、郭玉山、何增华、王军、王斌义、孙鹏忠、安随心、王继亮、白瑞德、肖国财、王...

山丹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山丹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