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社区里的“和事佬”

甘肃日报 2013-09-13 20:51 大字

社区里的“和事佬”

社区里的“和事佬”

本报记者 张学明

如今,在山丹县各乡村、社区,活跃着这么一群人——他们用热情化解邻里恩怨,用爱心帮扶救助困难群众,用真情演绎出一个个社会和谐的音符。他们便是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和事佬”的社区基层民调协会工作人员。

提起“和事佬”和“和事佬协会”,还要从几年前山丹县清泉镇文化街社区的一起家庭矛盾说起。当时,山丹县原粮油工贸公司家属院有一家人婆媳失和,矛盾激化。居住在这里的退休干部桂招弟便联络几名老朋友,上门调解,最终让婆媳握手言和。在调解中桂招弟了解到这家人生活困难,便上报社区,经调查核实后,社区为这家3口人发放了低保金。事后这家人专门写了感谢信张贴在家属楼的大门上,感谢这些热心的老人。

这件事引起了社区管理者的注意和思考:清泉镇地处县城中心,流动人口多,情况复杂,基层信访、综治、司法、民调等工作一直是“老大难”。能否成立居民代表小组或协会来协助社区做好邻里纠纷调处呢?

很快,大家提议成立协会,在社区居民代表大会上,请桂招弟等人介绍他们的做法和思路,在社区的倡导下,各居民小组纷纷成立 “和事佬”协会。一些乐于助人、德高望重、处事公道、化解纠纷的热心人成为协会的首批成员。

文化街社区党总支书记高岩告诉记者,“和事佬”与“和事佬协会”的出现,是社区居民的自发要求,虽然社区有治保调解主任,但社区有1386户住户、3256位居民,调解主任无法“包打天下”。如果邻里之间的纠纷得不到及时化解,小纠纷就容易演化为大矛盾,而化解矛盾纠纷的最好方法,就是依靠群众自身的力量。

协会成员聂恒山介绍说,“和事佬”协会的工作人员都由各居民小组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干部和有威望的老人及社区调解员、信访信息员组成,遇到需处理的矛盾纠纷时,大家互通信息,由会长负责召集会议,就地“办公”, 由专人做好记录,制作民调协议,事后将信息及时反馈给社区,由社区跟踪督办。目前,协会的议事范围也由以往的婚姻、家庭、邻里纠纷、低保救助、物业管理扩大到生产经营、医疗事故、劳动争议、房屋拆迁等诸多领域。只要邻里有纠纷、夫妻有矛盾、街坊闹意见,“和事佬”们便会及时登门、合理化解矛盾。

“自社区有了‘和事佬\’,纠纷的调解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楼院,大事不出社区。”聂恒山说。

目前,凡涉及居民低保、再就业、社会保险,社区公共设施建设、维修等事项,社区均先征求“和事佬协会”的意见。同时,社区还邀请“和事佬协会”的代表参加社区党建、文化、综治等各项活动,为他们提供了解政策法规、提出意见建议的平台。

今年,山丹县全面推进“和事佬协会”实体化建设,按照“一村一会”的建设标准,将协会建设纳入村(社区)综治工作站“八室”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村(社区)“和事佬”协会工作室,推行串门走访制、坐堂问诊制、联席会诊制、信息报告制、引导陪同制五大工作制度。截至目前,山丹县共完成86个村(社区)“和事佬协会”的实体化建设,116个“和事佬协会”的2万多名“和事佬”时常活跃在大街小巷、街道社区,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69起,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

新闻推荐

山丹县实施能人带动战略纪实

山丹县实施能人带动战略纪实为全民创业架金桥——山丹县实施能人带动战略纪实本报记者吕建荣通讯员胡秉珍山丹县清泉镇清泉村赵世君,在县上能人带动战略的激励下,投资千万元建起现代化的养殖场,带动...

山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山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