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家庭农场主本报记者 吕建荣 通讯员 胡秉珍

甘肃日报 2013-04-19 08:38 大字

陈户乡东门村党支部书记徐逢林承包经营土地5000多亩,办起家庭农场,让农民从传统的种田模式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产业。同时,返聘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部分农民进农场上班,实现了在家门口“带薪种田”的梦想。

农机合作社大型农业机械在进行春耕生产。土地流转,有力促进了农业现代化、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

清泉镇清泉村农民吴江贤,承包土地4000多亩,办起家庭农场,开展畜牧养殖,小麦种植,年收入50多万元,2011年,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种粮大户。

农民在山丹县能人创业长廊劳作。山丹县将流转的土地集中起来,投资建立能人创业长廊,为农民创业提供了广阔天地。

清泉镇北滩村农民高俭在家庭农场办起黄粉虫养殖小区,年收入达30万元。

位奇镇十里堡村农民李鹏于2010年成立山丹县旭辉农业专业合作社,承包本村耕地2850亩,办起家庭农场,种植孜然、黄芪、彩色马铃薯。

山丹县围绕“抢抓机遇、培育特色、能人带动、科学发展”的思路,大力实施能人带动战略,规划建设能人创业长廊和农民创业园区,引导农民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这一政策的激励下,该县农村土地流转形势喜人,昔日许多种田“老把式”华丽转身,成为——家庭农场主

清泉镇双桥村农民李全国承包经营土地2200多亩,办起全村最大的家庭农场;老军乡老军村农民朱多俊整理2000多亩撂荒地办起家庭农场……春耕时节,记者在山丹县采访,农民们说得最多的话题是土地流转和兴建家庭农场的事。

“以前,自己长年在外打工,家里的17亩地没有经营好。如今,把土地转包给村里的种粮大户,种地不用操心了,仅土地转包费一年就能收入一万多元。”刚刚把土地流转出去的东乐乡山羊堡村农民刘旺庆对记者说。

山丹县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制定出台了《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扶持土地规模经营奖励办法》等优惠政策措施。对连片规模经营的流转户,流转3年以上、连片在200亩至500亩、500亩至1000亩、1000亩以上的,县财政一次性分别给予每亩20元、40元、60元的奖励,有力促进了全县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加快发展。

徐逢林是陈户乡东门村种粮大户。没包地那会儿,徐逢林一家4口人只有4.5亩地,日子过得艰难。2002年他开始承包土地种玉米,到目前已承包经营土地5000多亩,拥有玉米收割机等农用机械20多台(套),年收入100多万元,成为山丹县“一号家庭农场”。

清泉镇城北村四社冯家荣,连续4年承包本村土地700多亩,种植洋葱、孜然、食葵。2010年投资160万元,购置大中型拖拉机19台,打草机6台,注册成立山丹县昌隆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和家荣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张掖、武威、山丹马场等地进行跨区季节性作业,年作业面积达到10多万亩,长年雇用机械操作手50多人,实现了“农场主”和农民的双赢。 

目前,拥有50万亩耕地的山丹县,已流转土地20万亩,催生出440个拥有百亩以上土地的家庭农场。其中,种植面积达1000亩以上的就有28个。

通过土地流转,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现了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也催生了农村农业大户。山丹县县委书记赵学忠说。

新闻推荐

山丹举办民间文物鉴赏活动

本报山丹讯(通讯员翟继宗)近日,在山丹县举办的民间文物鉴赏活动上,省文物鉴定委员会、省文物保护所的文物鉴定专家免费为当地群众送来参展的100多件玉器、瓷器、木雕等文物做了评估,有6件文物成为“山...

山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