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走,我们去村里

张掖日报 2012-03-02 15:30 大字

本报记者陈海

2月28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双喜轻车简从,来到山丹县陈户乡周坑村和东门村,与干部群众拉家常、谈生活、话发展,详细了解村情户情,共同探讨发家致富新途径。

“老周,你家几口人,家里境况怎么样?”一进周坑村,周双喜便和村支书周全春聊了起来。

“我家五口人,儿子儿媳在外打工,种10多亩地,养8只羊,生活还可以。”

“全村劳务输出情况如何?一年能出去多少人?”“一年输出200多人,有技术的一年挣3万,没技术的一年挣1万多。”

“针对村里的情况,你有些啥想法?”

“我们想再打一口井,解决耕地灌溉问题。我们村地处沿山地区,干旱缺水,虽有耕地4000亩,但配水面积只有2000多亩,我们还想修建养殖棚,硬化通村道路……”

周双喜细数着周全春的打算,一一记在心里。

听了村民们关于打井、养羊等情况的介绍后,周双喜说:“不管是打井还是搞养殖,都要吃透村情,预测分析,科学决策,精确计算,全盘考虑,不能盲目跟风。”

周双喜和一位年轻人拉起了话:“你是在外面打工的吧?”

“是的。”常年在外打工的周伟庆答道。“一年能挣多少钱?”“3万多。”

周双喜建议,周坑村要把劳务输出作为主打产业,积极和劳务带头人联系,开辟广阔的劳务市场,带领更多的人实现劳务增收;要主动联系走出去的能人回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充分发挥能人效应,实现能人带富。

走进东门村,漂亮的小康住宅楼整齐地排列在道路两旁。

“村民都愿意上楼吗?已经入住了多少户?室内温度怎么样?”

“楼房干净、卫生、方便、暖和。以前平房生炉子买煤一年得3000元,楼房暖气费才1800多元,况且还有3个地源热泵供暖。”村民马德胜觉得还是住楼房划算。

“现在已经有300多户搬进了楼房,平均一家节省了1.5亩地。”村民梁庭甲说。

“你们的村子社区化了,楼房集中一条街,与之相配套的安全保卫、物业管理以及基础设

施等城市化问题也就出现了,还得好好规划,统筹兼顾,合理建设,把‘四化\’示范村建得更好,扮得更靓。”周双喜一边看东门村的规划图一边说。

……

“全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已全面展开,我今天先来村上了解一下村情户情,调查摸底,倾听民意,疏导情绪,理清思路,寻找突破口,和你们一起探讨可行的、科学的发家致富途径,希望你们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客观的、实在的、可行的、合理的诉求,让我帮你们固本强基,富民强村。”离开东门村时,周双喜由衷地说。

新闻推荐

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龙作联 要充分发挥山丹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大县优势,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变丰富文化资源为文化资本,搭建发展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打通文化资源与资本市场通道,这是加快山丹文化产业发展...

山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走,我们去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