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砂石滩变身“绿色银行”布局碳汇交易新业态

甘肃经济日报 2021-09-27 02:17 大字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刘枫

“太不可思议了,两年前这里还是沟壑纵横、漫天风沙的砂石滩,眼下已经蜕变成我们的后花园了!”张掖市甘州区居民詹军表示。

初秋傍晚,漫步于该区黑河林场的黑河滩生态修复胡杨林一期彩色步道上,波光粼粼的水系、鸟语花香的林区,前来运动、拍照打卡的民众与游客络绎不绝。

近日,张掖市委常委、甘州区委书记葛永宏在该区林海茫茫、生机勃发的万亩常青林储备基地现场接受采访时介绍,在经历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的阵痛后,几年来,该区广大干群披星戴月,冒着酷暑、顶着雨雪,硬是把山坎坎、沟洼洼变成了绿地美景、休闲胜境。

没土怎么栽?水从哪里来?祁连山下“硬”造甘肃版“塞罕坝”

一场大雨过后,一望无际的万亩常青林迎风而立,如同一排排整装待阅的士兵,和远处的巍巍祁连山遥相呼应,构成了一副绝美的生态画卷。

“这一片常青林是去年3月份开始栽植的,一年多的时间我们已经栽植了1.2万亩的樟子松、油松等常青苗木。再过几年这里不仅是苗木储备基地,还能实现碳汇交易,成为绿色银行。”甘州区林草局局长王东军介绍,从整治到生态环境修复,由过去的春季造林到如今的一年四季全季造林,从曾经的戈壁滩、乱石滩、污水坑,到现在6万亩的城市森林公园,成为甘肃版的“塞罕坝”,甘州区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

2017年,在中央环保督察整治中,位于黑河西岸甘州段的19家砂石料厂彻底退出。

“砂石料厂是退出了,但是留下的是乱石林立、满目疮痍、千疮百孔的砂石料滩。要想修复这一带脆弱的生态环境,植树造林是唯一的途径。”王东军说。

2019年,经过多次论证规划,甘州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砂石料坑和靠近黑河的地理优势,通过栽植万亩常青林基地,在砂石料坑里下了一局“靠坑吃坑,靠水吃水”的“大棋”。

面对常年干旱缺水、立地条件十分恶劣、风沙肆虐的“石头滩”,“没土怎么栽”“水从哪里来”“栽什么树适合”的困难,甘州区坚持以水定林、以水定绿,采取“改地适树”的方案,通过换土并改造砂石坑、开挖蓄水塘坝和敷设管网、疏浚渠系等方式配套建设灌溉水系,采用水、土、苗梯次推进的作业方式推进绿化工程。针对造林面积广,管护难度大、管护资金缺乏的不利因素,该区采取“划片包干,分片养护”方式,积极鼓励各林场站发展林下经济,承包绿化工程,解决树木管护难的问题,近几年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同时,甘州区还创新性地开启了春夏季造林为主、秋冬季造林为辅的四季造林新模式。

“我们大西北太缺水了,风沙还大得很,早上栽的树,下午就被吹倒了,栽活一棵树,就得跟养娃娃一样精心去管护,要换土、定期浇水,还要用支架固定起来。”王东军说,甘州区之所以在短短三年内完成了造林目标,其“法宝”就是科学的规划,近年来,甘州区冬天出规划、谋划项目、敷设管网、换土,春天、秋天植树,夏天进行苗木管护,所有领导干部像绷紧的发条,一年四季不松劲。

全程参与植树造林的林业干部谢小龙回忆道:起初,滩上没有一棵树,大家晒得没处跑,吃饭也只能用几个大石头支口锅,开水里下些面条,蹲在地上吃,虽然很艰苦,但是看到一棵棵树在荒滩上活了下来,再苦再累也值得。

在万亩常青林不远处,黑河生态园二期和胡杨林二期项目建设正在紧张有序地开展中,装载机、挖掘机、运输车来回穿梭,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一望无际的黑河林场郁郁葱葱,让人震撼。(转4版)

新闻推荐

卢小亨与紫光新华三集团中国区副总裁曹江阳一行座谈

本报讯(记者王晶晶)9月14日,市委书记卢小亨主持召开紫光新华三集团张掖考察座谈会,与紫光新华三集团中国区副总裁曹江阳一行...

张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张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