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用散文书写历史的人 读曾纪鑫散文有感

张掖日报 2020-09-24 15:23 大字

李腾贵

或许是喜欢历史的缘故,我偏爱历史文化的系列散文。以前和现在,很多人都在写这样的文字,但曾纪鑫先生的历史大散文和别人的历史大散文不同。读他的《千秋家国梦》,体现出了深厚的“文献研究”功力。家国情怀,人世离乱,兴衰荣枯,一切尽在寸纸之中,也在文字之外。

在曾纪鑫的历史文化系列散文中,隐含着对叙事主人公深深的敬仰和真挚的情感。他的文字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大量的原始材料经其生花妙笔“点化”,成为一篇篇脍炙人口的美文。曾纪鑫曾在张掖读书会系列讲座上说:“必须有人记录下这一切。中国散文传统的一脉,是史官带有使命意识的庄重书写。”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他的笔下,我读到的不仅是对遥不可及的历史的寻找,更读到了一种责任、一种使命。我们大都是碌碌无为的行路人,不需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情,我们的祖先有过的辉煌历史,都存活在以往的时代,留给后人顶礼膜拜,在他们留下的每一本书和每一块石头里触摸那个时代的影迹,对比,参照后低头寻找自己的路。当下,我们这个时代悄悄发生的一切,而有人却视而不见。但曾纪鑫却始终“像市民一样生活,像上帝一样思考”。他时时关注社会与人生、历史与未来,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所思所想加以提炼,融于笔端,形成文字。

曾纪鑫的文字从不生涩,阅读感觉是平滑的,像丝绸,注意力从文字上面经过,毫无羁绊地就到了结尾。但说不清楚是哪里,突然就使人心里揪扯一下。那是一种出乎意料的感动,或者痛楚。不是文字的美在打动我,而是文字里的意思。不知道是怎样的意思,悄悄地从字里行间伸出手来,突然会给人一种猝不及防的袭击。

“突然,我见到了道旁的一朵野花,不觉一声惊叫,赶忙跑了过去,蹲下身子认真地观赏起来,是一朵叫不上名字的深蓝色小花,它开在一根长长的细茎顶端。四周是草丛、树木、藤蔓,就只有这么一朵盛开的野花卓然独立,是那么热烈蓬勃、生动可爱,充分展示着生命的灿烂。特别是它的深蓝色彩,恰如头顶湛蓝的秋空,高远而深邃,神秘而肃穆,令人心旌摇荡,神思翩跹……”(《野花为谁而开》)。在这段文字里,事物的美感无时不在。也许只有懂得的人,才能够感受。野花,这种天地间最常见也最顽强的植物,在不同的情景里,似乎有着不同的个性。野花与人,竟是如此的相知。似乎它们被动而无语的痴情,总在不经意之间,应和着人的悲喜,安静,不可捉摸,像一场发生在额上的低烧,忽而冰凉,忽而火热。

在散文集《天地过客》之中,曾纪鑫先生有不少令人难忘的散文佳作,如《额济纳之旅》《茶马古驿那柯里》《边缘化的沃土》《定海古城》《何处是归乡》等。他写所游历之地,呈现出一种对历史回味中的寂寞的调子,冷清的诉说就像空气中微微潮湿的味道,让人有点难过有点怅然。他在文字中貌似平静的叙事,读出的却是他内心的波涛汹涌,其人文的关怀与人性的暖爱是他散文的一大亮色,从中亦可以看出曾纪鑫先生的机智和对文体良好的分寸感。

作为农民的后裔和本来就当过农民的曾纪鑫,虽已生活在城里,却无法割断与乡村的联系。这样的深情,往往是基于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所以有了爱惜的心。在《绿色的世界——孩提纪事之二》里,他以清新的笔调怀恋他那安身立命的三楚大地,他怀念水稻、棉花、野菜、野草、蝈蝈的声音以及天边颤动的黎明。他以充满温馨的笔触叙写乡村的记忆,记录成长的足迹,回溯萍水相逢的往事,勾勒童年记忆中的点点滴滴。这是一种怀有深情的观望。也许,惟其如此,事物才有着不可磨灭的美感。现代社会,大多数人习惯投入具象生活,时刻都在有意无意地算计得失成本,绝不会也不敢用一生去追某些千古疑惑、终极之问。例如生命是什么,为什么来,到哪去。而曾纪鑫先生却不一样,在他的文字中,高山大河、边地异域、古镇旧物、历史人物,但不管记录什么,怎样讲述,疑惑都如影随形,渐渐地,他在向内里行走,变成对身心执拗的敲打和挖掘。

《天地过客》这样,《凭海说书》和《永远的驿站》更是如此。有人说:“世界还保存在天真的人那里”。与曾纪鑫先生交流,他的精神趋向和心质底版,瞬间清晰如见。如此的一个从没因为同样世俗活着或随时间而停止心问的人,他需要保留着怎样的天真;且天真何以不只是一个词语,何以它能是万事之初、终极之始……在最物质化的时代保有这些品质,需要在深心剔除哪些,警惕哪些,也许作家自己才是体会最深的人。所以想寻找最直最短的路,曾纪鑫先生曾经的生活轨迹,也就是他写作的基底。我没有去过曾纪鑫先生的故乡湖北公安县,但我曾多次去过武汉,我在汉正街吃过小吃,在黄鹤楼上看大江、龟山,还在汉口的江边酒馆里,看到了“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我曾想象过湖北的古代文人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都不忘提笔著书,除了“文章千古事”的儒家精神的濡染,更是从黄鹤楼开始地理意义上前仆后继的一种自觉的文化承担。曾纪鑫先生也是一样,他从武汉南下闽地鹭岛,靠一支笔打出了一片天地,文学完全成了他漂泊旅程中的缰绳。即使在鹭岛这座物质极盛的城市,他梦想的能力依然,于是一部部浸润着荆楚风韵的厚重之作频频问世。如《历史的刀锋》《千古大变局》《一个人能走多远》等。而且他的文字,从不会匆匆忙忙、气急败坏。无论什么样的风物,到他这里,都变得安适从容。有时候甚至一个仿佛没有什么意思可以附着的细节,他也可以从失语的表象中剪开一条幽径,探入宽阔平坦的桃源。

去年与他一起去黑水国,面对沙土、断垣、残壁、瓦砾、腐木、荒草、蓬蒿……曾纪鑫先生就定定地伫立许久,当然还有一波又一波难以自抑的慨叹。与曾纪鑫先生相比,觉得我曾经走过的那些地方,那些过眼烟云般的事物,都被大手大脚地浪费掉了。行走在我,只是蜻蜓点水般的经过;在曾纪鑫先生来说,则是蚕食桑叶一样的精读。他初入八闽大地不久,就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开放的人文胸怀,纵横捭阖的艺术技巧,流畅激情的艺术语言,给读者奉献了一部福建地域文化的文学作品《永远的驿站》。他也写张掖,“七月十七日,我从厦门取道西宁抵张掖。从张掖西站到会议代表入住的荣泰大酒店途中,映入眼帘的风景,唤醒了我心头沉睡的记忆。十二年前的一幕,又生动的浮现在我的眼前。毕竟当时逗留的时间太短,行走范围有限,加之近年来的城市改造,记忆中的张掖已远非今日所能比拟……”(《凭海说书》)。

他笔下的这种意境,恰似老朋友有一搭没一搭的闲淡,而表达的意思却像泉水一样,汩汩滔滔地冒出。这样的文字描写,没有深切的体验和细致的观察,是断然写不出来的。他在甘州区举办的“曾纪鑫作品研读会”上曾说:“文化历史散文”,最忌人云亦云。不仅要消化资料,更得具有独特的感悟、开阔的视野,人文的情怀与深邃的思想。在我看来,他卖的是干货,不掺杂水分。这种迥异于传统散文写作的方式,正在受到读者的认可,其内涵就是他对世间的事物进行观察与思考后的潜入感和历史感。

曾纪鑫先生想借手中简朴而有力的笔,把一个村庄、一座城市和一个民族的历史写出来,他的许多篇章的结构,也是毫无刻意,就那么一节一节的,漫不经心地接续下去。就如野谷生花,随意着地。甚至写文论,也是如此。

对曾纪鑫先生来说,生活就是艺术,艺术就是生活,这种把生活和艺术同构化的好玩之性,如同他的坦率、真诚和自由。正如在他关于散文写作的谈论里说的,散文的味道,应该就是这种真实的内在的味道。

新闻推荐

张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综合加工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第二次公示

1.环境影响报告书全文查阅方式全文公示链接:http://www.d1ea.com/纸质版查阅方式:前往张掖天露再生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查...

张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张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