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端午节

张掖日报 2020-05-28 23:36 大字

林茂森

端午节是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相并列的传统节日,张掖民间自古就有端午节家家插杨柳枝、插青苗旗,食糯米糕、糕卷儿、面鱼儿、粽子、凉皮、凉菜,饮雄黄酒,新媳妇回娘家躲端午,孩子们到河中摸鱼的习俗。

老人们说,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而在古代,农历五月按地支推算为“午”月,初五的“初”与“端”同义,“五”与“午”相通,故称“端午”;又因“午时”为“阳辰”,亦称作“端阳”,因此“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

端午节的前一天,过门不满一年的小媳妇,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带着礼品骑上毛驴,高高兴兴回娘家去躲节(劫)。到了傍晚,女人们伺候一家人吃过晚饭,就着手浸泡糯米、小枣和甘州芦苇塘中采来的粽叶,为端午当天蒸糕、煮粽子、做凉粉、刮凉皮、拌凉菜做好准备工作。

端午节天明,大人孩子要起大早,孩子们像小猴子般灵巧,“蹭蹭蹭”爬上村头的大树,摘来一捆子杨柳嫩枝,插遍自家门户,满院子绿意盎然。家家在街门口插上杨柳枝,形成一道绿茵茵的风景,微风中的杨柳叶子,摇摇曳曳“唦唦”作响,营造出浓浓的节日氛围,也为农家添了一番别样的情趣。

门窗上插好杨柳枝后,男人们手把手教育孩子,裁五彩纸、剥芨芨,精心制作“青苗旗”。插青苗旗是端午节的一种习俗,而教孩子亲手制作青苗旗,发挥孩子的创造力,提高孩子“手脑并用”能力,则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孩子们兴高采烈,先将五彩纸裁成小三角形,接着将长边剪出一缕,打上褶皱作成了穗子,最后将短边糊在芨芨稍上,就制作成了一枚巴掌大的青苗旗。一枚枚三角小旗子飘荡着穗子,有红的黄的蓝的绿的紫的,鲜艳夺目新颖别致,孩子们把玩着欣赏着爱不释手。做好了精致的青苗旗,分一小部分插在花瓶中,摆在柜子上供家人们欣赏,一大部分则拿到田野上,稀稀疏疏插进每一块青苗地,以此昭示青苗茁壮茂盛,祈盼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农村的女人们个个勤劳纯朴心灵手巧,端午节早晨的女人们最忙碌,大清早首先将浸泡好的糯米、小枣分成两半,一半包粽子另一半蒸糕,接下来做凉粉、刮凉皮、拌凉菜、炸油饼和面鱼儿。待糯米糕蒸熟出锅,用油饼包成乳瓜般粗细的糕卷儿,各色佳肴摆上一大桌,粽子、面鱼儿香甜可口,糕卷儿、凉粉酥软香醇,凉皮香辣,凉菜香脆,一家人有滋有味享用,大人们饮几盅雄黄酒去病排毒,孩子们则在耳际、手腕、脚腕间涂抹上雄黄酒,预防蚊虫叮咬。

享用着丰盛的美食,心中惦记着小河中摸鱼的乐趣,孩子们狼吞虎咽吃饱肚子,小手搓着圆溜溜的肚皮,高高兴兴跟着大人们,带着铁锹、钢钎、水桶、水盆,骑着毛驴行很远的路程,来到山间的小河中摸鱼。摸鱼、食鱼、喝鱼汤是端午节的又一种习俗,老人们说摸鱼激发孩子兴趣,锻炼孩子体魄,喝鲫鱼汤为孩子养胃补气,有极高的药膳疗效。

赶早儿来到山间小河沟,毛驴拴在河畔的马莲上牧草,大人孩子选好几段河沟,三一群五一伙自由搭队,说说笑笑争先恐后,开渠堵坝断干一段河沟的水源,桶提盆泼舀干多余的河水,一群群小鱼便浮出水面,有的小鱼钻进大石头缝中,人们便用钢钎撬开石头,从浑水中摸出小鱼,半天下来少则可摸到半盆,多则可摸到半桶,小鱼粗的拇指般大小,细的小指般大小,小鱼在水盆中游来游去活蹦乱跳,看的孩子们眉开眼笑欣喜若狂。

每当这时候,大人们看着孩子童真无邪的顽皮劲儿忍俊不禁,便告诉他们这些小鱼拿回家中,拾掇拾掇可烹饪成干炸鲫鱼吃,还能够烹调成酸菜鲫鱼汤喝,鲜美可口营养价值很高。从前张掖农村一年四季很少能够见到鱼,品尝鱼的滋味更是一种不现实的奢望。孩子们听说要吃鱼肉喝鱼汤,一个个想象着吃鱼的滋味和感觉,馋得他们口水直流。玩耍到太阳偏西,孩子们提着水桶端着水盆,如获至宝般盯着水桶或水盆中小鱼,骑着毛驴一溜烟回家。

如今农民也住进了楼房,端午节家家楼门上还插杨柳枝,餐桌上还摆糯米糕、面鱼儿、粽子、凉皮等美味佳肴,但现在农民的日子过好了,饮食丰裕活鱼活虾四季有,可人们依然怀念着从前的端午节,怀念那绿茵茵的风景和浓浓的味道,怀念那插青苗旗,到小河中摸鱼的无限乐趣。

新闻推荐

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绿化提升改造工程完成投资逾1500万元

本报讯(记者成林)初夏时节,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科技产业园绿化提升改造项目现场,园林工人忙着对绿化带进行造型整理,各路段...

张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张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