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宸桥上断想

铜陵日报 2019-02-19 10:02 大字

□ 陈邦元

拱宸桥是古运河南端的终点标志,是杭州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迎送过许多南巡的帝王和大臣。“一座拱宸桥,半部杭州史”。如今拱宸桥成为杭州的一个重要景点,周围建有博物馆群——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等;保留了大量街巷里弄、传统合院、老字号、近现代工业遗产。

秋高气爽的时节,我站在拱宸桥最高处,放眼两岸,左边是白墙黑瓦古建筑,右边是高楼耸立,连接着历史的缩影和现代的繁华,不禁思绪飞扬,片片怀想。

伫立桥上,自然想到的是桥。遇水架桥,方便行人,历来被视为行善积德之举。江南多水乡,路通赖小桥。杜牧千古名篇“青青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展示了一幅小桥流水,远山如黛,闲情逸致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善意调侃和处境的无限羡慕。杭州作为江南水乡代表城市,水系发达,河多桥多,早在700多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写道:行在杭州,环城诸水,有石桥一万二千座,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华贵之城。桥是杭州的坐标,是杭州的文化符号,留下了故事多多的断桥、长桥、广济桥、拱宸桥等名桥。2016年G20杭州峰会的标志就是用20根线条,描绘出一个桥形轮廓,寓意杭州G20峰会将架起全球经济增长之桥,国际社会合作之桥,面向未来共赢之桥,同时也是对桥文化已融入杭州这座城市血脉的高度肯定。

下观桥下运河,水深而面宽,来往的船只将水面剪开一道道波纹。我想到了那位实现“江南北国脉相牵,隋代千年水潆涟”的帝王——隋炀帝,隋朝的短命而亡,使隋炀帝在历史上留下的是暴君形象。其实在我心中,隋炀帝是一个有作为的帝王,可能无德,但是有功。比如他开创并规范了中国的科举制度,这是中国文明的一项杰出创造,通过科举选拔国家管理人才,为人才的流动开辟了通道,保证了中国社会没有长时期处于无序状态,有助于国家稳定统一,有助于文明延续;他西巡张掖,举办“张交会”,可视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际商品贸易交流会”,畅通了丝路,繁荣了贸易,扬震了国威;最富争议的开凿大运河,有人说隋朝短命而亡,是开凿大运河所致,我则认为开凿大运河是时代的需要,隋炀帝兴建这一雄伟工程,是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隋统一中国后,北方长达400余年的混乱,导致经济的衰退,南方相对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成为经济的中心,贯通运河,有助于南粮北运,实施对南方的有效统治,促进运河两岸城市的繁荣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被鲁迅誉为唐末“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的晚唐诗人皮日休,针对隋亡亡之于运河开凿的观点,无限感慨地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我以为是中肯的。隋炀帝的悲哀在于没有处理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关系。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运河。从隋唐到清末,一直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今天仍是仅次于长江的第二黄金水道,千百年来,饮誉世界,已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一条物理意义上的河流,更是一条包含着悠久中华历史的文化之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运河流经的各城市、村庄都被串连在一起,相互影响,形成了今天南北交融的经济带、文化带,沿线至今仍保留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时代我们要做好发掘运河文化这篇大文章。要重视运河文化遗产的传承,运河城市要在保护运河遗迹的基础上,深入开发其文化、旅游价值,挖掘沿河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民间工艺、民俗文化,发展文化产业。要推进运河保护法制化,运河文化的发掘必须遵循保护为先的原则,国家层面应制定《大运河保护条例》,流经的各省市应制定保护细则,推动运河文化遗产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讲好运河故事,做好大运河记忆遗产的建设与申报工作,构建运河文化廊道,包括运河水工遗存廊道、历史文化街区廊道、运河相关遗存廊道等,全面挖掘运河文化,使运河的文脉成为有源活水,长流不息,使运河这条母亲河的浓厚情感代代相传。

新闻推荐

一列车一张图一种游 中铁兰州局“环西部火车游”深度游游出大市场

本报讯(记者周鹏通讯员贾国庆)今年春运,很多旅客选择乘坐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公司开行的“环西部火车游”进行“深度游”。在...

张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张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