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的相守 岁月是最长情的告白

飞天周刊 2019-02-18 04:19 大字

1950年,年仅20岁的杨正清几次相亲都失败了,后来,姑父给他介绍了邻村的姑娘王兰香。当他来到女方家时,看到炕头上并排坐着三个姑娘,谁也不开口说话,他也不知道哪一个是自己的相亲对象。原本以为这次相亲又“泡汤”了,当他准备离开时,其中一个姑娘满脸通红地跑了出去,这时他才知道这位姑娘就是自己的相亲对象。婚后,杨正清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工作,王兰香一个人操持着家里家外,虽然他们也有过争吵,有过欢笑,但在相濡以沫的68年里,岁月成了他们最长情的告白。

并不出众的“她”

杨正清出生在张掖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便去世了,父亲在他2岁时再婚,家里的大小事务都由继母打理。转眼间到了1950年,杨正清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周围的亲戚朋友为他介绍了好几个姑娘,可一听杨正清的家庭情况后,无一例外地拒绝了这门婚事。对此,杨正清也有些心灰意冷。后来,姑父给他介绍了邻村姑娘王兰香。为了能相亲成功,那天他穿戴一新来到了女方家。

“当年,要不是她看中了我,这辈子可能真要打光棍了!”回忆起他和老伴王兰香初次见面的情景,杨正清说,尽管他们都在一个县,但两家离得比较远,王兰香起初并不知道他家里的情况,结婚后才知道,她没有怨恨过杨正清,反而对他的继母也很孝顺,这让杨正清内心欣喜不已。

那时,王兰香看起来又瘦又小,在家中姊妹3个中并不出众。领结婚证时,杨正清穿戴着借来的长袍、大礼帽,却让工作人员误以为王兰香是被杨正清拐骗来的,坚决不给他们办理结婚证。后来,他只好回家换了衣服,才领到了结婚证。

1951年春节,杨正清磨了一斗麦子,买了一坛黄酒、两斤肉,两家人一起热热闹闹吃了一顿饭就算是结婚了。

为家人放弃了工作

结婚后,杨正清在武威干校学习了3个月后,辗转到张掖、金昌、白银等地的监狱工作,王兰香留在家中照顾一家人的生活。

在杨正清的眼中,虽然老伴王兰香身材矮小,也没多少文化,却是一个很会持家的人。“那时,家里的老人孩子加起来有8口人,我一个月60多元的工资捉襟见肘,但是老伴会精打细算,把家里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杨正清说,在最艰难的日子里,由于家里没有多余的钱买肉,她只好忍痛把肉票送给别人。

1975年,杨正清在金昌工作时,给老伴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并打算把家搬到那里。那时,家里两位老人患有高血压,4个孩子在上学,都离不开人照顾。几经思考后,王兰香放弃了参加工作的机会,日复一日照顾着一家人的生活。后来,杨正清调到酒泉工作,他们全家也搬到了酒泉。

“在我们家,作出最大牺牲的就是她!”说话间,杨正清抱出了一个箱子,里面保存着这些年来他和老伴的荣誉证书,有些是社区颁发的,有些是原来的工作单位为家属颁发的。不过,王兰香的荣誉证书明显要多于他。他说,老伴为这个家付出的一切,他都看在眼里,这些证书他会一直保留着。

相扶到老

1992年,杨正清退休了,但他们的生活并未因此而“闲”下来。每天早晨,他和老伴会到东关校场打一会羽毛球,下午到居民活动室打扑克牌,或是在家看看书。杨正清说:“别人退休了会感到寂寞,我反倒是很忙碌。”

退休后,他总想着应该做点什么留给孩子们。于是,他给老家手写了家谱、族谱,并一一装订。而老伴王兰香也是一个热心人。看到楼院的老人病了,会主动前去探望;一些老人生活有了困难,她会提供帮助。前些年,她还无偿为楼院的老人缝制寿衣、鞋子。

采访中,杨正清毫不掩饰对老伴王兰香的夸赞:“人勤心灵手儿巧,勤俭持家是块宝;别看土气个子小,我的生活离不了”……经历了68年风风雨雨,他很庆幸两人能相扶到老。

随着他们年龄逐渐增大,这两年王兰香的听力有所下降,每次和别人聊天时,杨正清就成了她的“传声筒”。也正因为这样,每次争吵时,杨正清怕老伴听不清而产生误解,学会了主动低头认错。

本报记者李雪芬通讯员谢静

新闻推荐

甘州社保扶贫助力精准脱贫

本报甘州讯(记者牛占虎通讯员陈国马青娥)张掖市甘州区充分发挥现行社会保险政策作用,完善并落实社会保险扶贫政策,提...

张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张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