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田野上“种”出新希望 ——张掖市农业供给侧改革透视

甘肃日报 2017-06-01 07:30 大字

田野上“种”出新希望

——张掖市农业供给侧改革透视

本报记者 孙海峰

2017年,中央及甘肃省“1号文件”都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主线。在新的起点前,位于河西走廊的张掖市坚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供给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攻方向,以优化结构、做靓品牌、产销融合为目标,着力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业态、扶持新主体、拓宽新渠道,不断提升特色产业优势,大力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市建设进程。

产业结构更趋优化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做好产业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围绕市场需求变化,着力解决农产品总量供过于求和阶段性供给不足的矛盾。

近年来,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张掖市结构调整的重点始终围绕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瞄准向东向西两个方向,全力支持蔬菜、玉米制种、食用菌、马铃薯、中药材、特色小杂粮等产业的发展。

“目前,全市蔬菜种植面积已近70万亩,玉米制种面积常年维持在100万亩左右,马铃薯、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40万亩,特色小杂粮面积达到10万亩,食用菌年产量已接近5万吨。”张掖市农业局种植业科科长刘飞说,“特色产业的布局呈现出‘重点突出、两翼齐飞\’的局面,基本实现了每个县区都有主导优势产业、辐射带动其他一到两种产业共同发展的局面,特色产业所带来的效益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我们2002年开始种蔬菜,现在主要种娃娃菜、笋子、甘蓝、西蓝花,娃娃菜一斤运到广州可以卖到四块五。”张掖春绿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龙说,“这两年商品玉米价格不太好,附近的农户看到我们种菜还不错,也都转产了。”

产品品质更趋绿色

供给侧改革,供给什么,改什么,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课题。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吃饱,而是追求品质更高、口感更好的农产品,绿色、安全的农产品供应就成为了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突破点。

张掖市瞅准了这一点,配合以质量监管、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质量安全追溯等手段和“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使得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面积或总量占到了食用农产品的50%以上。如今,张掖市“三品一标”农产品已经达到186个,生产面积达到290万亩以上,“金花寨小米”“民乐紫皮大蒜”“银先葡萄”等已成为其中的拳头产品。

“我们主要依托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鼓励支持合作社、企业进行信息条码溯源标识应用,努力促使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化追溯,使得生产的农产品实现了全程化监管,从而推动形成品质更趋绿色、质量更趋安全、口感更趋美味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张掖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和扩大。”刘飞介绍道。

产品品牌更趋靓丽

农业要想实现真正腾飞,必须要借助品牌的力量。不论是从生产端还是到产业末端精深加工乃至消费,品牌化发展始终是助推农业提质增效、溢价升级的“金钥匙”,同时,品牌化发展也是助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的润滑剂。

在政策、资金、技术的扶持下,张掖市以“张掖玉米种子”“金花寨小米”“金张掖夏菜”“祁连葡萄酒”等为代表的优质品牌农产品受到了市场的认可,品牌价值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以“张掖玉米种子”为例,仅此一项,每年的产值就达到近24亿元,对农民收入的贡献占到近15%。

对张掖市来说,农产品品牌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做大做强,还着眼于做精做专,小而精的品牌因其“人无我有”的特点,在面对市场风险时更加具有抗压能力。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新、优、特的农产品已从拓展大市场逐步转向直接服务于农(牧)家乐、休闲旅游体验村等地方,其产品能够更加便捷、快速、直观地面对顾客,逐步成为打造张掖市特色农产品品牌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也对拉动服务业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销售渠道更趋多样

农业供给侧改革,不光要改供给,还要在如何使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上做文章。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拓展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是解决农产品卖难的基本思路。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张掖市农产品的销售也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精明的张掖人瞄准东西两个市场,大力发展外销渠道,使张掖农产品得以行销全国,走向东南亚、中亚市场。

外销的增加不仅使张掖本地农业企业迅速壮大,而且带动一大批农户走上订单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道路。

“我们公司主要瞄准东南沿海和中亚细亚市场,去年我们共与农户签订蔬菜种植订单3万多亩,种植洋葱、娃娃菜、甘蓝、菜花、西蓝花、大蒜等品种。”张掖市发年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崔发年说,“我们的蔬菜不仅销往了乌鲁木齐、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国内市场,还有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越南等国际市场,去年,我们销售额达到了1.2亿元,自营出口916万元。”

“开拓外销市场是我们的基本思路,针对不同市场、不同需求,灵活提供所需农产品是我们的基本做法。”张掖市农业局局长蒋世兴说,“目前,我们已在北京、广东、武汉等地建立直销档口41个,全市有18家企业从事中亚及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出口贸易额达到1762万元;建成供港蔬菜基地1万亩。”

走出去也不能忘记“接地气”。如今,在张掖,农超对接、合作社定制服务等销售模式已成燎原之势,立足本地市场、减少流通环节、低价优质、减少损耗是此种销售方式的鲜明特点。而随着网络销售平台的不断兴起,农产品销售的O2O模式也在张掖市快速生根,特别是通过阿里巴巴、淘宝、京东等国内知名电商渠道,使张掖农产品搭乘“网络快车”,越走越远。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农产品线上交易额已超过200万元。

产业融合更趋深入

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破题关键。立足于优质农产品基地的建设和逐步兴起的旅游服务业的发展,补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短板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按照“强龙头、补链条、抓平台、带农民”的思路,张掖市围绕特色优势产业,每年新建投资千万元以上加工项目近20个,年均新增农产品加工能力3万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每年提高1至2个百分点,至目前已达到61%。

在产业链末端,张掖市通过延长产业链,发展精深加工,模糊了一二三产业界限,努力培育形成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六次产业”,更好地提升了农产品的增值效益。

“通过融合,产业链整合、共享价值链得以形成,以工补农、以商补农、以游补农的良性循环得以建立,新业态、新产业得到发展壮大。”蒋世兴说,“我们把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延伸农业产业链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鼓励龙头企业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引导农户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全产业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产业效益;依托乡村优美景观、自然环境,逐步探索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通过农(牧)家乐、休闲采摘园、农耕体验等新兴业态的发展,盘活了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等资产资源,使其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新闻推荐

张掖路小学举行“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城”活动

(记者都一鸣)昨日上午,兰州市张掖路小学二年级二班开展了“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城”文明家庭在行动的主题亲子实践活动。活动中,孩子家长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共创文明家庭的重要性。同时,班主...

张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张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