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本才能排出好戏——访剧作家王建平
大型秦腔“贺岁剧”《八月十五月儿圆》一月在位于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的77演艺工场连演4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在甘肃省戏剧整体处在低谷的当下,能有这样的收获不得不说让人惊喜。正如该剧的编剧王建平所说:“甘肃省戏剧是存在发展的困难,但我们就是干这个的,把自身的专业干好责无旁贷。”
王建平是甘肃省著名的剧作家,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戏剧作品,尤其是秦腔戏剧作品。可是,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位在甘肃省、西北乃至国内都非常有名的剧作家,与秦腔结缘既不是因为儿时的喜爱,也不是因为家庭原因,而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走上了这条艺术之路。王建平回忆说:“我祖上是河北人,父亲当兵时来到西北并留在了甘肃。我从小喜欢文学,也喜欢唱戏。1970年张掖地区组建革命文艺工作团,我因为在学校唱过《沙家浜》被招上,进团参演过《白毛女》等剧。后来张掖地区的原‘七一\’秦剧团恢复成立,由于没有新生力量就将我们十多个嗓音好的年轻人调到了秦剧团。说实话,当时我根本就不知道秦腔是什么,不但家人反对,我也不愿意。当时17岁的我思想上非常抵触,我每天一早就在秦剧团团长的门口大声喊,直到把自己的嗓音喊破,但团长还是不让我走,还找到我父亲说我是从事艺术的材料,学别的专业就浪费了人才。最终我服从组织分配留在秦剧团开始搞秦腔专业,由于年龄较大,只能更加刻苦的练功、学习,而这一干就是四十多年。”
王建平在张掖秦剧团的努力也获得了回报,他先后成为演员队队长、办公室主任、副团长直至团长。在这个过程中,王建平完成了从演员向编剧转换的过程,写出了不少好的剧本。王建平告诉记者:“我从小喜欢文学,爱看书,虽然从事艺术事业让我失去了很多读书的机会,但只要有时间我就会为自己充电,而读书的习惯也一直坚持着。对于文学的喜爱,给我打下了很好的文学基础,1985年我任张掖秦剧团副团长后就开始想要创作剧本,并拜当时张掖地区文联主席王海容先生为师学写剧本,后来通过自己一点点积累、一点点磨砺开始了我的创作生涯,而且一发不可收拾,越写越多。记得我写的第一部戏叫《寒柳》,是一部关于西路军女战士的题材,不过没有排演出来。之后我与几位同事一同创作过几部戏,其中《西域情》反响最好,这部戏写的是隋炀帝西行的故事。记得当时第四届中国艺术节要在兰州举办,张掖地区一开始推送的《西域行》被省上专家否定了,这样一来我们张掖地区就没有了参加艺术节的剧目,当时张掖地区领导认为这么大的艺术节我们还是要参加的,就派了一位负责人到省文化厅找到当时的厅长张炳玉进行汇报,想重新写、重新拍。张炳玉厅长同意了,但当时距离艺术节开幕只有不到50天的时间了,但我们还是创排出了《西域情》并参加了艺术节的祝贺演出。也许是天道酬勤吧,演出得到了文化部副部长陈昌本及专家们的肯定,而且陈昌本还提出要请艺术节组委会主任彭佩云同志来看。当时艺术节演出已经结束,我们就返回张掖装台布置,而陈昌本副部长也将彭佩云请到张掖看了《西域情》,演出结束后彭佩云说这部戏一定要到北京演出。得到了这样的肯定我们非常高兴,就请了很多国内的专家对《西域情》进行了二度创作。1995年我们带着《西域情》在北京人民剧院进行了演出,中央电视台进行了直播,很多领导看了演出。这部戏最终获得文化部‘文华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西域情》的成功彻底激发了王建平的创作热情,之后他独立创作了很多剧本,也收获了众多奖项。2001年王建平调到省秦剧团任团长,这给他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创作平台。《思源》、《大河儿女》、《敦煌之恋》、《八月十五月儿圆》等等一批剧作让王建平收获满满。王建平总结自己的编剧生涯时说:“能创作出这么多作品,我认为第一是我遇到了一个好的文化发展时期,给我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机会。第二我骨子里讲究完美,做什么事都想做到最好,有着‘工匠\’精神。第三我是个理想主义者,总是想把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和感到难以实现的一些想法用我的作品展示到舞台上。第四我很勤奋,我不是专科毕业,但我愿意学习、愿意尝试、愿意去写。此外,我还十分倔强,不甘于人下。我想正是这些原因,让我具备了一位编剧应有的基本素质。”
作为省内专业院团的一把手,王建平不仅要搞创作,更要抓好院团的发展,他告诉记者:“戏曲有没有危机呢?特别是秦腔,我认为有,但我不相信它会消亡,而且随着近几年的市场实践,演出市场已经开始回暖,就拿我们77演艺工场来说,过一段时间就会安排演出,演出时上座率达到95%左右,拿《八月十五月儿圆》来说,连演四场,几乎场场爆满,而且是售票。市民的热情让我太感动,深深感到‘金奖、银奖都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因此我认为,如果说戏剧有危机,那么先要从我们戏剧人自身找原因,如很多拿过奖的戏市民为什么不爱看呢?首先这些戏说‘人民的话\’了没有,从设计人物和剧情时,是不是从生活出发,心里是不是装着老百姓。你心里没有老百姓,说不出‘人民的话\’,
老百姓心里肯定也没有你。通过《八月十五月儿圆》的创作,让我通过艺术实践深深地感到,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绝对不是空话,创作不能与人民的生活格格不入,只有以‘人民\’为本,才能有好剧本、才能排出好戏、才能有市场。”
在谈到甘肃省秦腔事业今后的发展时,王建平说:“首先通过这几年的人才建设,甘肃省秦腔发展现在有一支好的队伍,有了好演员才能排出好戏。其次,艺术创作上要实行‘三并举\’:一是传统戏不能丢,这是传家宝。二是创排新编历史剧,这就解决了‘老戏老演,老演老戏\’的问题。三是创排现代戏,如扶贫攻坚、共同脱贫这都是好故事。我相信秦腔这个剧种还是深受老百姓喜爱的,我们有责任把它做的更好,我们责无旁贷。”
当谈到近期是否还有新作出炉时王建平告诉记者:“我感觉,到我这个年龄作为编剧正是炉火纯青的时候,而且我对生活理解更深刻,所以我还会继续写下去。最近我创作的大型音、诗、画交响合唱《丝绸之路畅想》正在外省进行制作,有望在今年七八月份与观众见面。此外,我下一步会写电影剧本,会涉足影视,这是我的又一次尝试。”
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孔德胜/文高星伟/图
王建平
河北易县人,1956年10月出生于甘肃张掖。国家一级编剧,现任省秦腔艺术剧院院长兼党总支书记,省剧协副主席,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西域情》、《黄土情》、《开国第一刀》、《胡杨河》、《思源》、《敦煌恋》、《太平岭》、《大河儿女》、《八月十五月儿圆》等舞台剧剧本及小品、诗歌、论文等。作品曾先后获得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中国人口文化奖”、“中国秦腔艺术节剧目一等奖”;甘肃省“敦煌文艺一等奖”;全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剧目金奖”及甘肃省“艺术论文”一等奖等众多奖项。其先后被有关部门授予“文化部优秀专家”、“甘肃省‘555’拔尖创新人才”、“甘肃省领军人物”、“甘肃省\‘四个一批’人才”、“甘肃省中青年德艺双馨艺术家”等荣誉称号。
新闻推荐
省商务厅出台物流业降本增效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落实措施到2020年 大市场14个市州全覆盖
(记者祁瑞龙)昨日,西部商报记者从省商务厅获悉,为贯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发展改革委物流业降本增效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16~2018年)的通知》要求,省商务厅结合部门职能,研究提出了《关...
张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张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