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荒滩上的东西灰山

张掖日报 2016-12-16 00:00 大字

刑剑丽

大约在年前,祁连山下风调雨顺,气候温暖潮湿,覆盖着大片森林,森林里生长着各种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高大的树木撑起巨大的绿色伞盖,大地上透出郁郁葱葱的生机。森林里生长着松树、桦树等品种繁多的树木。成群的动物生活在这片植被茂盛的森林中。没有人知道一群原始人是从哪里迁徙来的。他们来到祁连山下,发现这里是最适合他们生存的地方,于是停留下来,开始了祁连山下的原始部落生活。原始人以打猎为生,但打猎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动物奔跑的速度很快,有的动物很凶猛竟把原始人当猎物食用。原始人只好群居在一起,用坚硬的石头当武器,围成群抵抗野兽的袭击和猎捕动物。他们寿命都不太长,男性正常活到壮年就会死去,女性活到青年时就有大量的死亡。

原始部落变成了祁连山下的霸主。为了更好的活着,部落产生出首领,并学会用骨耒记事,男人们去打猎,女人们背着孩子,采集小麦等种子,第二年把采来的种子撒在水草茂盛的地方,秋天再来采集,没过多久河沿上长满了禾苗,秋天果实沉甸甸的挂满了植株的茎秆。原始部落里的女人领着孩子来采集果实,拿不动又回去叫男人们,男人们用兽皮装上粮食拿回去食用。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族人开始打造石锄、石犁、石刀、石斧,因为靠狩猎已经不能养活庞大的族群,必须生产粮食,部落才能维持生命所需。为了更好的收获,他们尝试着用石头、石铲、石犁翻地,播种,用石锄锄草,秋天用石镰石刀收割,粮食的产量提高了许多,族人们很高兴,三五成群推推搡搡,表达着快乐。有人还发出奇怪的喊叫声,也有人跳起欢快的原始舞。

有了粮食,他们又发明了石磨,还学会用碎石碰撞发出的大量火星取火;更有人尝试着烧制陶器。部落在发展中有了明确的分工:有的打猎,有的种田,有的烧制陶器,也有缝衣做饭的,部落里已经开始使用牛毛、羊毛捻线,用骨针缝制兽皮穿在身上防风遮雨,也掩盖羞涩。

部落一天天壮大起来,原始人懂得了在劳动中生存,在劳动中不断积累经验。人类进行繁衍的同时也惧怕着死亡,他们发现整个部落寿命偏低,没有医疗卫生,只能选择不断出生新的生命。他们相信人死后有灵魂,于是墓地选择在离住址不远的东北角,好让那里经常出入的灵魂,可以回到部落里保佑活着的人群。不知道又过去了多少年,族群有一个人开始使用砠石做针给人治病,这个人治好了许多人的病,还知道祈神,族群里的人们都敬畏他,说他既会农耕,也会治病,更会通神,是部族里的巫,其实他们是族群中比较有知识的人。后来又多了几个巫。一些人在制陶的过程中发明了一种空心的椭圆形陶埙。这种埙器上有一个扁圆形嘴,器壁上有两个孔,尾部有一个小孔,用它能吹出各种声音,这种声音一吹出来,族人们就感到很高兴,它给族群带来了快乐。

当族群由几百人发展壮大成几千人的时候,部落变成了以

农业为主,兼营狩猎、采集和畜牧,农业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有了剩余的粮食,族群从新石器时代后期进入到夏代,开始使用铜器。

随着时光的推移,祁连山下气候发生了变化,草场退化了,许多草木开始枯萎,水源退缩变少,动物越来越少,禽类也跟着水源开始迁徙到了别的地方。种下去的粮食没有了好的收成,族群准备逐水草迁徙,他们把带不走的粮食储存在挖好的窑里,把带不走的瓦罐摆放在洞穴中,他们离开了,期望有一天这里的气候变好了再返回来居住。

五千年过去了,没有人知道这群原始人的后代今天在什么地方,也没有人知道当初这个部落最后迁徙到了什么地方。公元年,祁连山下民乐县六坝乡村民,在六坝乡东北3公里处开渠(因为缺水这里早已变成了荒滩),将南北长米,东西宽米的遗址切成了两块,人们干脆把这片没有名字的荒滩渠东叫做东灰山,渠西面叫西灰山。从此荒滩有了正式名字就叫东西灰山,年至年,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李潘先生先后两次到东灰山调查采样,将标本送权威机构鉴定,并发表了《甘肃省民乐县东灰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古农业遗存新发现》,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吉林大学北方考古研究室对东灰山进行了“保护性发掘”、对东灰山遗址进行了探索。可以说东西灰山孕育着最古老的祁连山文明,这种文明是一种灵魂,它一直驻守在东西灰山,驻守着河西大地。  (民乐县卫计委)

新闻推荐

民乐土地规模化经营助现代农业发展

民乐讯(记者王鹏)民乐县通过培育种养大户、扶持专业合作社、发展家庭农场、推进土地流转等措施,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逐步提高,为现代农业“集成区”建设奠定基础。该县坚持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民乐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民乐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