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民乐扶贫开发启新程

张掖日报 2012-11-01 13:44 大字

本报记者韩文秀

“今年第一次试种当归,根据目前长势和行情,1亩地净收入在2000元以上。”南丰乡张连庄村民徐明在盘算着自己的收入。

“我经营一座双孢菇大棚,到目前销售收入已达1万元,预计今年总收入能达到1.3万元。”正在棚里采摘蘑菇的丰乐乡卧马山村群众张学祥高兴的合不拢嘴。这是入秋以来,民乐县沿山村呈现出的喜人镜头。

1亩当归纯收入在2000至3000元,1亩两年生黄芪纯收入在6000至8000元之间,相当于种植10亩大麦的收入。群众在仔细算账对比之后,调整结构的意识更加强烈。南丰乡秦庄村主任杨兴华说:“照这样发展下去,民乐沿山村脱贫致富大有希望。”

民乐县浅山区有贫困人口1.4万户5.6万人,涉及9个乡镇58个村。由于干旱缺水,农业种植主要以油菜、大麦、小麦为主,种植效益低下,遇到干旱年景,连种子都无法保证收回。县委书记杨君说:“没有沿山村的脱贫致富,就不可能实现全县经济社会的转型跨越发展。”

如何破解贫困片发展瓶颈,成为民乐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逾越的一道坎。

去年换届以来,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继续把扶贫开发和沿山沿滩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去年县“三会”上,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扶贫开发,按照抓两头促中间的总体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快沿山沿滩地区发展速度,最终实现全县同步发展、共同富裕。

县委县政府针对沿山贫困农村人口增收难、增收渠道少、增收不稳定的实际,一致认为:没有产业支撑的扶贫开发是空中楼阁,只有正确认识沿山贫困地区的劣势和优势,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特色农业产业化,农民增收脱贫的目标才能实现。县、乡、村三级干部在多次与群众座谈讨论后,确定了这样的路子,就是调整种植业结构,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鉴于此,该县在沿山地区掀起了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的热潮。

南丰乡张连庄村民徐民凭着有贩运药材的经验,他从岷县引进当归种苗试种了一亩,目前已进入成熟收获期,他说,按目前长势,1亩地能收获300公斤,按目前市场价每公斤17元计算,1亩地也能收入5100元,除去化肥、人工等成本,净收入在2100元。这对于沿山地区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秦庄村过去是种植、贩运油菜籽的大村,然而,近几年连续受自然灾害影响,每亩菜籽收入仅有300多元,群众收入连续呈下降趋势。今年,在村主任杨兴华的带领下,按照“村有一项特色产业、户有一座种养棚圈、人有一项致富技能”的三个一发展模式,引进试种了17亩黄芪。记者采访时看到,黄芪长势非常喜人。杨兴华随意挖出一根说:“黄芪生长两年能收获700公斤,按现在每公斤15元计算,1亩地两年的产值在1万元。”南丰乡人均耕地5亩,本身土地优势非常明显,杨兴华除了要带领群众大面积种植中药材,发展特色种植业外,还要大面积种植饲草,发展畜牧养殖业,再闯出一条致富路来。

记者在顺化乡土城村三组农民土钟海的双孢菇大棚采访时,他与妻子正在采摘成熟的双孢菇,雪白的双孢菇在半地下式大棚里璀璨夺目。当记者问及种植双孢菇的收益情况时,土钟海高兴地说:“今年新建的大棚7月底就开始产菇了,第一茬每天出菇25公斤左右,二、三茬出菇高峰期每天的产量能达到200斤,一年摘6茬商品菇总产量在4000斤左右。”记者和他算了一笔帐,每斤收购价平均按4元计算,一座棚的收入也是1.6万元,当年就能收回成本,相当于10亩大麦的收入。该乡通过大力发展设施双孢菇和设施蔬菜产业,把平面种植转变为立体种植,把单季生产延伸到多季生产,使每亩地的收入达到2至3万元,是大田作物的几倍甚至十几倍。正如县委书记杨君所说:“民乐农业发展的方向有两个,一就是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增加土地规模收入;二就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增加单位面积土地收益。沿山沿滩地区土地广阔、人均耕面积大,这是相对优势,如果我们调整种植结构,大面积种植高效作物,就能把土地面积大的相对优势转化为促农增收的绝对优势,仅这一项,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就会有一个非常大的提高。”

现在,尝到丰收喜悦的南丰乡沿山、沿滩各村已做好了联系客商、流转土地、引进种子的相关前期准备工作。土城、卧马山等村已联系工程队,进行食用菌大棚基础开挖,确保明年第一茬双孢菇能及早上市,抢占市场先机,在来年再打一个翻身仗。

新闻推荐

近日市工商局甘州市场工商所对辖区娱乐场所进行检查出

近日,市工商局甘州市场工商所对辖区娱乐场所进行检查,出动执法车辆2辆,执法人员10人,检查各类娱乐经营场所18家,依法立案查处无照经营案件3起,超范围经营案件1起,销售过期变质饮料、啤酒案件2起。 ...

民乐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民乐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