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实施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促进现代农业跨越发展

张掖日报 2012-08-15 14:43 大字

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是市委、市政府立足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大市的大背景下实施的一项富民惠民工程,工程自2008年实施以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为目标,聚集各方力量,整合培训资源,强化工作措施,创新培训方式,大规模开展培训,至目前,累计培训30.6万人,其中转移就业培训11.2万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9.4万人。

加强统筹规划与安排部署,提高实施培训工程的科学化水平

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摸清底子,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周密部署,聚集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力量参与培训工程,动员广大农村劳动力积极主动参加培训,切实提高实施培训工程的科学化水平。

深入调查研究,科学编制工作大纲。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底子,掌握情况,编制科学的工作大纲是顺利启动实施培训工程的前提和基础。工程启动前,市、县区组织力量深入乡村和相关部门单位,对全市农业产业布局、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农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情况、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对技能人才需求、劳动力接受培训意愿等情况进行了调研和预测,在全面掌握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产业需求和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编制了《张掖市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工作大纲》,经多方征求意见建议、专家论证和市四大班子联席会、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常委会审定后印发实施,明确了培训的总体思路、任务目标、内容方式及保障措施。各县区、各部门单位根据《工作大纲》,进一步细化培训任务、对象内容、方式方法和工作进度,制定了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实施意见》和年度工作方案,为顺利实施培训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健全工作机构,形成工作合力。加强组织领导,聚集承担农村劳动力培训职能各部门单位力量,调动各级各部门工作积极性是培训工程顺利实施的保障。市上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挂项,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农办牵头抓总,市人社局、教育局、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局、科技局等10个市直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工程工作小组,在市委组织部设立工作小组办公室,主抓工程实施。各县区、市直培训责任单位按照市委要求,及时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并明确了市直培训责任单位、县区、乡镇和村在实施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中的职能职责,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整体推动的工作格局。不断充实基层工作力量,分两批从市直农口部门抽调120名专业技术干部挂任科技副乡镇长,具体负责培训工程实施,县区先后抽调1200多名干部驻村蹲点开展技能技术培训,形成了上下齐心协力抓培训的强大合力。

坚持科学调度,精心安排部署。根据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培训需求,及时调整工作思路,确定工作重点和工作措施,总结交流经验,树立宣传典型,确保了培训工程常抓常新。市委坚持每年年初召开培训工程工作会议,市委、市政府领导出席会议,通报上一年工程实施情况,安排部署年度工作任务。从2008年开始,连续开展“启动实施年”、“规范管理年”、“质量提高年”等活动,每年命名表彰一批市级培训示范基地,奖励一批先进个人。每两年召开一次研讨交流观摩会议,现场观摩各县区工作亮点,总结交流成功经验,集中研讨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坚持每年总结推广一批基层创造的成功经验,促进了培训工作深入实施。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在全社会营造抓促培训工程的浓厚氛围是提高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展示培训成果的有效途径。培训工程启动伊始,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通过召开会议、集中宣讲、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全力宣传实施培训工程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工作要求等,为培训工程顺利实施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工程实施过程中,通过设立科技讲坛、制作培训专题片、播放科技光盘、印发培训材料、典型巡回宣讲、出版内部期刊、编发信息简报、能人现身说教等形式,积极构建“网、报、书”全方位宣传格局,营造了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培训工程的良好氛围。

围绕农村发展需求拓展培训内容方式,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培训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

围绕产业发展开展按需培训。紧紧围绕各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在逐村逐户开展培训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分层次、分行业制定培训标准、培训流程和培训“菜单”,发放技术培训服务联系卡,由农民按需“点菜”,专业技术人员现场“配菜”指导。高台县还根据乡镇产业布局和农民的培训需求,为6200多名受训农户配发了装有培训资料和教师联系卡的“科技包”,在方便农民群众自主学习的同时,帮助随时联系专家解疑释惑。肃南县为有效解决农牧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牧民之间信息不畅的问题,为每个乡镇10户培训效果好、致富带动能力强的重点示范户免费开通12582“农(牧)信通”信息平台,为其提供农牧业信息服务。充分利用各村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在农民技术培训中信息量大、师资精良、传输高效、自主灵活、收看便捷的优势,定期发布培训资源信息,并实行远教站点开放日制度,方便群众按需开展自主学习,全市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共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8万多场次,培训农民50多万人次。紧贴春耕备耕生产,邀请和组织省、市科普队员采取技术讲座、现场指导、互动答疑等方式,逐村开展以“送资料、送科技、送新项目、送科技成果、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四送一训”活动,围绕玉米制种、马铃薯丰产栽培、设施葡萄、日光温室蔬菜、肉牛养殖等重点产业发展, 开展培训近3000场次,受益群众近15万人。

依托示范基地开展带动培训。坚持软硬件齐抓,在配备相关教学培训设施的基础上,加强软件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规范设置了各类培训流程,精心制定了年度培训计划和班次安排,做到了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师资“三落实”。市、县区、乡镇三级培训示范基地紧贴支柱特色产业,把培训课堂设在田间地头,围绕生产向农民提供面对面、手把手的培训,让群众在干中学、学中干,使培训与生产紧密联系,把生产过程转化为培训过程,实现了培训工作与产业发展统筹协调和相互促进,在引领当地产业发展、增强培训示范辐射效应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临泽县依托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基质穴盘嫁接育苗、茄子平茬再生和单蔓整枝、节水微喷滴灌、频振式杀虫灯等为主的现代设施农业新技术、新产品89项次,34项畜禽养殖标准化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5%以上。截至目前,市、县区级167个培训示范基地聘请专兼职教师600多人,开展各类培训1450多场次,培训农村实用人才7.3万人次,引进新品种23个、新技术128项,辐射带动周边8万多农户发展相关产业,逐步形成了以基地带动技术培训、以技术培训促进成果转化、以成果转化助推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

紧扣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培训。围绕发展劳务经济,瞄准劳动力市场需求,对一些用工量大、就业前景好的工种,采取校校联合、校企联合的形式,通过用人单位下订单、培训学校出菜单、政府部门来买单,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推进劳动力培训与劳务输出相对接的市场化进程,累计培训转移就业人员11.2万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按照产业化发展需要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要求,积极建立以“村党支部+专业协会+龙头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培训责任体系,通过企业、协会下派技术人员现场指导、跟踪服务,手把手、面对面开展培训,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双赢”。全市各龙头企业举办各类培训780多场次,培训2万人;各专业协会、经济合作组织举办各类培训900多场次,培训3.8万人。山丹县还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多的实际,在定期督促1.5万名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参加培训的同时,将选派到劳务基地的37名党建指导员确定为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指导员,结合各劳务基地对不同工种的需求,组织开展各类培训活动176场次,参训人员达8600多人次。

立足转变思路开展赴外培训。坚持骨干带动,突出培训重点,提升培训层次,大规模组织农村实用人才骨干赴外开展培训,并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科学设定培训内容,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切实提高培训质量,深化培训效益。连续两年把组织村干部、种养大户到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列为市政府为民办实事之一,组织600人赴江苏华西、山东寿光、陕西杨凌、内蒙通辽等地定向培训,市培训办组织200名农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赴省内外市场流通量大、运作机制完善、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学习考察。五年来,全市共筹集资金500多万元,先后组织2000多名农村实用人才骨干赴省外一些发达地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学习参观,更新了观念、开阔了眼界,增强了致富带富能力。各县区也根据各自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实施各类特色赴外培训项目,民乐县还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老化、村干部治村水平下降、农村经纪人带动作用不明显等突出问题,制定了《民乐县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赴外培训方案》,对赴外人数、参训人员、培训方式、行程路线等提出了明确要求,赴外培训的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围绕发挥各类要素的最大效能整合培训资源,增强培训工程的保障能力

整合培训机构、项目、资金、师资,进行统一调度、集中使用,有效发挥了培训资源整体效益,增强了培训工程的保障能力。

整合资金确保大投入。统筹国家和省上安排的“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工程”、“星火科技计划”等农民培训项目,对培训资金、内容、对象统一规划、统一安排、统一考核,五年来共整合各类国家和省级项目资金9650万元,实现了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了多头培训、重复培训。将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经费列入市、县区财政预算,明确市、县区财政投入最低额度,不断加大经费投入,五年累计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其中市财政安排1600多万元,为培训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整合师资形成大队伍。充分发挥全市2169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师资骨干作用,对其统一调配、统一使用。注重发挥农村乡土人才以农教农、以农促农的作用,市上每年统一选聘400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为农民科技指导员,就近向周边群众提供技术指导服务,经年度考核合格,由市财政每人每年发放补贴2000元。临泽县2011年选拔40名农村能人和农村经纪人,脱产从事技术指导和农产品销售,每人每年补助2.5万元。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常年聘请省内外农业专家教授开展产业指导和技术培训。坚持师资培训先行,针对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识老化、农技推广技巧不足的问题,组织实施“双师型”师资队伍培训计划,采取请进来教、送出去学等方式,借助“绿洲论坛”、“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研讨会”等平台,大规模集中开展师资队伍知识更新和农业推广技能技巧培训,着力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各县区、市直涉农部门组织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编写制作“口袋书”、 技术要诀表、顺口溜、科技光盘等内容实用、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本土化实用技术教材40多种20多万册,下发群众便于随时学用。

整合机构建设大阵地。集中优质培训资源,以县区委党校为依托,整合行政学校、职业学校、农广校、农技(机)校等培训机构的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培训项目,成立社会服务培训中心或农科教培训中心,以此为主阵地,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按照依托产业、示范带动的思路,统一制定培训示范基地建设标准,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帮助等方式,筛选建成产业特色鲜明、带动能力较强、硬件设施齐全的市、县区级培训示范基地167个,其中,市上扶持建成市级示范基地27个。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市外培训基地、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的培训功能,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培训,有效扩大了培训的覆盖面。

围绕加强规范化管理整章建制,形成实施培训工程的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是推动培训工程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保证。

建立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服务基层机制。制定《张掖市挂职科技副乡镇长管理办法》,明确挂职科技副乡镇长的具体职责、工作待遇等,切实加强对科技副乡镇长的规范化管理。积极开展副高以上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包村包点技术服务工作,鼓励和引导他们将科研项目、实验课题搬到田间地头、大棚圈舍,将试验示范和科技培训有效结合起来,根据产业发展实际和农民需求,定期不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和实践指导。充分发挥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服务基层作用,市、县区根据各村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和区域产业特点,先后抽调1200多名干部驻村蹲点开展培训和技术指导。结合深入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联乡包村挂项”活动,确定890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联系58个乡镇、497个村、197个培训基地、42个专业合作社、12个试验示范点、400名农民科技指导员和1313名种养大户,开展技术培训服务。

建立农村实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出台《张掖市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培训结果认证评定办法》,对完整地接受一项农村实用技术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进行评定认证, 13.8万受训农民取得了培训合格证书。按照简化程序、确保质量的原则,对参加转移就业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对经考试考核达到教学计划要求的颁发培训证书,达到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颁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五年来,对7万多人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6万人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定《张掖市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职称评定办法》和《关于在实施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中进一步加强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定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按照农民技术员、农民助理技师、农民技师、农民高级技师四个职称等级,以技术水平、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率先致富并影响和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为主要依据,对取得技能培训合格证书、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农村劳动力评定技术职称,9693名农民获得农村实用技术职称。

建立培训工程考核评估机制。制定《张掖市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考核评估办法》,将培训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目标责任书进行考核,坚持重实效、重效益的导向,把工程实施的评价权交给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和受训劳动力,科学设置考评项目和指标,进行量化考核。层层建立培训计划公示、培训台帐登记、定期督查通报等制度,积极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和广大群众代表、村社干部、示范基地负责人,对培训工程实施情况进行社会评价,有力地促进了培训工作开展。采取入村(基地)实地查看、查阅资料、汇报座谈、民意测评等方式,定期组织力量对各县区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查考核,有效促进了培训工程各项任务的全面落实。

通过坚持不懈的培训,农村劳动力的科技素质明显提升,农民知识化水平显著提高,有效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不断壮大。2011年,建成100万亩玉米制种基地,10万亩高效日光温室,43万亩马铃薯生产基地,各类养殖厂、小区570个,畜禽饲养总量达1660万头只,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达600万亩,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680个,入社农户13万户。农村经济总收入快速增长,实现农业增加值72亿元,同比增长5.9%,增幅全省最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67元,连续三年增幅保持在500元以上。新农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广大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农村社区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市累计进入中心社区居住的农户达6609户,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群众的精神文明素养明显提高。

新闻推荐

土城村双孢菇产业保增收

本报记者刘虎虎 4月动工建大棚,6月开始投底料,7月长出双孢菇,仅用4个月的时间,民乐县顺化乡土城村的216座半地下式双孢菇种植大棚中已有160多座开始产菇,真正实现了当年建棚、当年投产、当年见效的发...

民乐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民乐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