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农业热山乡
本报记者刘虎虎
民乐县积极探索沿山贫困村组脱贫致富模式,在大力发展半地下食用菌种植的同时,结合养殖业发展,把食用菌生产废料转变为畜禽饲料,再将畜禽粪便转化为食用菌发酵材料,实现了食用菌和畜牧业的互助发展,探索出了生产废料和畜禽粪便循环利用的农业发展新模式。
该县顺化乡土城村属沿山区贫困村,有5个村民小组264户964人,监测贫困户210户776人,占总人口的85.27%。耕地面积3770亩,其中水浇地1350亩、旱地2420亩。农作物主要以山旱地小麦和豌豆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加之自然条件恶劣,常年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农民种地的积极性逐年降低,致使部分土地荒芜。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1435元,与全乡人均纯收入相差5337元。
该县按照“村有一项特色产业、户有一座种养棚圈、人有一项致富技能”的扶贫模式,积极联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姚军森进行脱贫路径研讨,最终确定在土城村进行双孢菇试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天然的、无污染的绿色环保食品供不应求。去年,我对祁连山地区的气候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民乐沿山地区具有光照强、温度低、无污染、土地资源丰富等优势,最终确定在土城村进行双孢菇种植。”姚军森告诉记者。双孢菇种植的适宜温度为12至18℃,而7至10月,土城村半地下双孢菇大棚内的温度一直保持在14至16℃,加之祁连山雪水中钙含量较高,生产的双孢菇色白、肉厚、果形好、硬度高,去年品质较好的双孢菇在上海卖到了每斤30元的高价。姚军森还告诉记者,土城村的双孢菇除了品质好,相比南方工厂化生产的双孢菇成本降低了许多,因为南方温度较高,他们在进行双孢菇生产时必须使用制冷设备,每斤双孢菇的生产成本高达7元,而在这里只需2元。
在土城村双孢菇种植现场,记者看到一间间银色的钢架大棚熠熠生辉,一条条发料堆整齐划一,几十名农民正在喷水、翻料,两名工人认真地摆放通气管道。“今年,乡上聘请河西学院的魏生龙教授,与我一起对底料发酵技术进行改进,实行二次发酵。主要是通过输入蒸汽和氧气的方法,达到底料全面发酵、放线菌含量提升的效果,相比以往的传统发酵模式,预计产量能提升40%。”姚军森指着地上的两根通气管道说。
在双孢菇种植基地的西边,工人正在建设一个156间的养殖小区。据养殖大户土钟悦介绍,前几年,该村农民来自畜禽养殖的收入仅次于劳务收入,但养殖数量一直受到饲草供应不足的限制,规模没有太大的变化。“今年,技术人员提出用双孢菇生产废料养殖畜禽,再用畜禽粪便作为发酵料的思路,刚开始村里的养殖户还有所顾虑,他们就动员我进行试验。没想到,经过处理的发酵料效果与饲料的差不多。”土钟悦乐呵呵地说。经过农业部门检测,经过酵菌素发酵的麦草秸秆,纤维含量降低了50%,维生素、矿物质显著提升,而生产废料中的菌丝使蛋白含量达14%,干苜蓿的蛋白含量在18%左右。
据该乡党委副书记葛永斌介绍,7至10月是双孢菇的生产期,一座长40米、宽8米的半地下大棚3个月生产期可产菇3000斤,按照4.5元的最低收购价格,棚均年收入为1.35万元,相当于十几亩大田的收入,农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年初全村原本计划新建50座双孢菇大棚,但目前已经有200座完成了主体工程,占计划的400%。同时,每座棚每年可产废料6吨,整个基地就能产1200吨,完全能够满足6000只羊的饲草用量,并且牛羊排出的粪便碳、氮含量较高,是发酵的理想配料。因此,该乡引导土城村的养殖大户在双孢菇种植基地附近建造养殖小区,在推动食用菌产业和畜牧业互助发展的同时,加快沿山贫困村组脱贫致富步伐。
新闻推荐
民乐讯(记者韩文秀)今年,民乐县从加强宣传教育、明确监测重点、强化值班巡查、完善应急措施、规范用地审批管理等环节入手,全力防范地质灾害。该县积极教育引导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群测群防...
民乐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民乐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