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与井的记忆
我的家乡坐落在祁连山脚下的临泽县,因自东而西有黑河、自南而北有大沙河的交汇滋养,土地肥沃,水草茂盛,享有“戈壁水乡”“塞上江南”的美誉。
依河而居,吃水自然不成问题。拧开龙头,水哗啦啦奔涌而出,清澈晶莹,只看着都觉得温柔可亲。事实上,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记事起,数十年间,即便日子旱得能捻成灰的年月,吃水也不是什么事儿。随着时代的进步,水还是清凌凌的水,汲水方式却一日千里,大口井、手压井、机电井……用水,自然越来越便捷安全,而井,也愈见被科技化了!
老爹说,刚开始吃的是涝池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村里开挖了大口井,一家人吃水,要去大口井挑水,老爹整整挑了五年。
每天早晨,挑水的人们都排着长长的队。说起挑水,老爹很有心得。那时他三十出头,浑身是劲儿,满满两大桶水上肩,从大口井到家,一里多地一口气不歇。而老爹最中意的,是他汲水的功夫。汲水的时候,老爹将水桶挂在扁担上的钩子上,双手握住扁担,将水桶放入井里,用劲儿一“顿”,水桶便口朝下,将水打满。虽说看似简单,但掌握不好,就只能盛半桶水;稍有不慎,水桶便会脱钩,掉到井里。
守着大口井,也有吃水难的时日。其实是行路难。那时不比今天,水泥路“村村通”。从家到大口井全是泥土路,每逢雨雪天,特别是七八月间的多雨时节,路上人畜往来,踩踏出深深的泥窝,又一个个积满雨水,深一脚水浅一脚泥。而冬天是最难熬的。随着气温的下降,井台上早已结满厚厚的冰块。挑水要格外留神,一不小心滑个趔趄。战战兢兢挑水回家,一桶一桶倒缸里,心想总算完事了。然而挑到缸里,却未必能吃进肚里。冬天的小村,委实冷得可怕,我的手脚经常会冻肿,水缸也早早穿上了“棉衣”。然而,贴着缸壁,一圈一圈的冰块依然疯长,不几天,长成了晶莹剔透的“冰缸”。母亲就不定时清理冰块,不然遇着猛乍乍的冷,缸就裂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如雨后春笋一般,手压井似乎一夜间长起来了,几乎家家院内蹲着一口。和大口井相比,手压井优势是压倒性的。一是井在自己家中,取水方便了;二是压井提取10米左右的地下水,水质有了明显改善。记得第一次老爹教我用压井压水,用一个大勺子舀水灌入井头,然后快速上下压动手柄,只几下,圆润、清亮的水流,划过一股弧线,响亮地落进桶里。倘若压动手柄急些,水流一股接一股,推着搡着涌出井口,只听见满世界的哗哗声——这是水在尽情歌唱。
一晃几年过去,压井用惯了才渐渐明白,原来井和人一样,它们是有“脾气”的。非但一口和一口不同,而且同一口也因季节发生变化,有的省劲,有的费力,夏秋出水急,冬春出水缓,如遇上大旱年,开挖浅的井也会断流……
水便利了,生活也就“活”了。因为水,前院变成了家里的“菜篮子”,春天来临,母亲在院内种上了茄子、辣椒等时令蔬菜。因为水,后院变成了家里的养殖场,老爹养了2头牛,我也和其他人家的孩子一样成了村里的“放牛娃”,每当周末放假,我都会抽空牵着牛出去“玩耍”。
或许是因地下水位下降出水愈来愈显缓慢,或许是水质不好……一个不争的事实,手压井,毕竟被时代,也被我们遗弃了。
有水自远方来,自来水的安装使用,也彻底改变了农村群众的生活质量。2000年以来,临泽县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解决、注重效益、建管并重”的原则和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要求,相继实施倪家营、板桥、平川等农村供水工程40多项,并通过改造升级,建成集中式供水工程14处,全县自来水通村率、入户率和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农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如今,水井变成了机电井,水也成了150米深的地下水。每次回到农村老家,只要打开龙头,安全放心的自来水就会流进水桶,喝上一口,心里甜滋滋的。菜园和牛羊也都跟着沾了光,接一根塑料软管,水便可直通菜地和牛圈。
从涝池水到井水,再到安全干净的自来水,临泽实现了从“饮水难”到“饮水甜”的变化,农村群众的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每一滴水,不仅滋润着农村群众的心田,也滋润着临泽农村更加美好的明天。(作者单位:临泽县水务局)
新闻推荐
临泽讯近期,临泽县围绕“无欠薪”城市创建目标,积极开展“无欠薪”攻坚年活动和根治欠薪夏季专项行动。督促各工程项目主管...
临泽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临泽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