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坚持“五位一体”以创促建,建成结构合理、分布均匀、功能齐全、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文化甘霖润民心
本报记者郭晓芸
当每天第一缕阳光和最后一抹夕阳映照高台县城乡的时候,大小广场、村文化室总是歌声飞扬、乐声阵阵,跳广场舞、唱小曲……年轻人、老年人,城里人、乡下人,都在享受着文化带来的快乐;每逢周末,观展览、品书香、看电影……高台市民在家门口的各个文化场馆都能享受到文化服务。
这些令人欣喜的场景,无不展现了高台县文化惠民的成效。文化的润泽,使高台这座长在湿地上的城市,更加彰显出历史底蕴传承与现代化接轨的气质与风姿!
近年来,该县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目标,把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产业转型、民生转型、生态转型战略相结合,坚持“五位一体”以创促建,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均衡覆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高质量均等提供,公共文化人才队伍按要求配备,建成了结构合理、分布均匀、功能齐全、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群众满意度由创建前的60%提升到目前的90%以上。
项目带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臻完善
“注意指法,节奏放慢。”在近日举办的群众文化免费培训班上,该县文化馆干部张静耐心为孩子们讲解古筝指法;图书馆内,那一排排带着油墨清香的书籍,吸引着众多市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博物馆内,人们悠闲地参观木器、陶器、壁画砖,通过实物、模型等了解高台历史……优质的环境和多元的
服务,满足了各类群体的不同文化需求。
让群众享受“文化大餐”,基础设施是基本载体。该县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每年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建立起稳定高效的公益性文化事业经费保障长效机制。近两年,县财政累计投入1.89亿元用于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广电服务中心、博物馆、游泳馆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以“八馆一楼一院一街区”为支撑的高台城区“一小时文化圈”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该县坚持城乡均衡发展,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向基层延伸,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均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建成乡村舞台、村文化广场183个,村村有了文化活动室,农村数字电影固定点观影座位数突破1000个。
重心转移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推陈出新
每逢节假日,该县文化馆的“背包客”文化志愿服务演出小分队总会根据地域、群众需求等特点,带着歌舞、戏曲、小品出现在乡村集市、田间地头,为偏远乡村的群众送去欢乐。而像这样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该县每年能达到30多次。
该县按照“资源下移、重心下移、服务下移”的原则,将流动文化服务能力建设作为重点,整合公共文化资源,各类流动文化服务实现了常年不断,常办常新。开展的“百姓大舞台”演出,实现了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形成了“人人皆演员,处处有舞台”的氛围。网上展厅、网上戏苑、网上书吧、网上新闻荟等网络文化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先后组织开展的流动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遗”展览等活动,将优秀文化成果、
历史文献、物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以图片、展板等形式送进乡村、社区、企业、军营、学校,拓展了群众对文化遗产、文化成果的认知。各类流动文化服务的开展,也带活了基层公共文化建设,逐步培育和打造了百姓大舞台、大湖湾文化旅游艺术节等文化品牌。
创新引领公共文化建设模式更加多元
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中,该县积极创新发展模式,通过历史文化资源“活化”、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共赢、文化队伍“催生孵化”等模式盘活文化资源,创新文化供给,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建设的特有模式。
该县坚持文旅融合,对骆驼城遗址、许三湾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长远谋划,构建起魏晋历史文化产业园、大湖湾文化旅游产业园、红色文化产业园、表是文化创意产业园、现代农业文化观光产业园五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2012年至2015年,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从3594万元增至1.22亿元。
为解决文化建设资金难题,该县不断创新实践,成功在博物馆建设等文化项目中与企业建立战略合作。近三年,通过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累计实施重大文化旅游项目达27项,完成投资21亿元。同时,该县大力扶持成立根雕、剪纸等产业协会9个,培育民间文化团体近200支。通过积极引导全民创造文化、参与文化,建立了8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党员干部、文化艺人、普通市民都成为文化的实践者、传播者、服务者。
新闻推荐
高台文化馆原创小品《生日》入围 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决赛
高台讯(记者郭晓芸)近日,高台县文化馆10人演出团队携原创方言小品《生日》参加了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决赛及甘肃省第三届“飞天杯”百姓小品艺术节比赛,获得专家组和观众的一致好评。《生日...
高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高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