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高台:让“死资产”变“活资金”

甘肃经济日报 2016-06-14 23:49 大字

本报通讯员郭晓芸

夏日,来到高台县巷道镇农民刘耀东流转的千亩耕地上,连片的日光温室、圆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棚内的甘蓝、菜花等高原夏菜长得郁郁葱葱。刘耀东告诉笔者,在抵押担保贷款的支持下,今年120座温室和30座大棚都种上了高原夏菜,预计6月底就能上市。

刘耀东是巷道镇元兴村二社农民。2014年,他流转了南华镇礼号村和智号村的1200亩地,去年,他又在流转耕地上搭建起120座日光温室。但由于缺少资金,温室的菜没有及时种上,严重影响了经营发展。去年年底,他顺利从银行贷到了500万元贷款。“这笔贷款从办理各种手续到拿到钱,一周左右就办下来了,帮我解决了大问题,今年我的温室、大棚都经营起来了,秋天我打算再建200座圆棚,争取把种菜的规模再扩大。”他说。

刘耀东能顺利地贷到这么多钱发展生产,是由于该县推行的一项“新政”——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地上附着物抵押担保贷款试点。

“近年来,县上连续多年出台优惠政策扶持设施农业、养殖业发展,土地流转规模也不断扩大,养殖场区、日光温室、钢架大棚、流转土地,还有农民住宅,这些资产加起来产值达到了近50亿元。”该县农委主任程继云告诉笔者。

但要盘活农民手中的资产,就必须跨过“产权”这道坎。

去年以来,为使农民的“死资产”变成“活资金”,该县积极探索农村抵押贷款新模式,在南华、巷道、宣化和骆驼城4个镇先行先试,开展了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地上附着物抵押担保贷款试点工作。开展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是进行抵押融资的基础。该县把颁证赋权“厘权责”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抓住关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招标专业公司开展权属调查。目前,已完成87个村2.38万户的权属调查工作,指认地块22.4万亩。同时,该县按照经营主体自愿申报、农业部门审核登记、政府核准颁发的程序,为土地流转规模在100亩以上、期限在5年以上和设施农业达到2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主体,颁发了《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书》38本;对农户和经营主体自主经营管理的畜禽圈舍、养殖棚舍、青贮窖、日光温室以及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等,颁发了《农业设施产权证书》92本。

产权明晰了,如何能让群众顺利贷到款?该县积极探索,强化措施,努力在价值评估、贷款发放上破题。

为实现价值评估精准化,该县成立了农业部门、金融机构和镇村负责人为主的农村产权评估工作小组,综合近三年租地平均净收益、土地流转剩余经营期限和地上附着物价值等因素,精准计算、合理确定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地上附着物抵押价值。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依据评估工作小组评估结果出具评估报告,提高贷款增信。

“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申请贷款时,先到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办理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证和农业设施产权证,依据这两证,产权交易中心进行评估、抵押、登记后,出具他项权利证书。依据他项权利证书,即可到金融机构办理贷款。”该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副主任张玉霞告诉笔者。

养殖圈舍、温室大棚产权和流转土地经营权作为开展试点的重点,其经营主体优先获得了首批贷款。

宣化镇站南村村民赵培龙想借助县上政策机遇搞肉羊育肥,但受到资金制约,养殖规模一直在三、四百只。2015年,赵培龙以自己的养殖场进行产权评估后作抵押,顺利从县农商银行贷到了300万元的贷款,不仅困扰他的资金问题得到了解决,还更加激发了他发展规模养殖的信心。

“去年我用贷到的款买进了300多只种羊和1000多只小尾寒羊,出栏了1000多只,现存栏2700只。今年我计划把场子再扩建一下,达到100亩的规模,发展肉牛养殖。”赵培龙告诉笔者。

作为产权抵押贷款的首批受益者,该县康翠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玉宝也对今后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凭借土地产权证,银行给我们授信了五百万元贷款,我们将继续扩大基地建设规模,再发展一批温室、钢架大棚,争取把蔬菜产业做得更大。”

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地上附着物抵押担保贷款工作的开展,赋予了高台县群众经济上的财产权、市场上的自主权。通过产权交易、抵押融资,加快了农村资产向资本转化,有效激发了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该县已为30家经营主体发放贷款1.4亿元。

资金短板的补齐,也有力助推了该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幅增长。至目前,全县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达到了312户、360家、466家,加速了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

新闻推荐

机械化夏收麦秆也“增值”

本报通讯员周淑云 正值夏收农忙时节,但44岁的高台县宣化镇台子寺村一社村民王翠玲却很是清闲:7亩地的小麦半天就收割完了,麦秆还当天被村里的养殖大户买走了。 “人工可能得10天,用收割机半天就完了...

高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高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