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高台: 六旬老人手制微缩农具传承农耕文化

甘肃经济日报 2015-03-17 23:07 大字

本报记者 郑朝华 通讯员 杨延荣

走进高台县黑泉乡胭脂堡村三社村民郑三友的家里,仿佛进入了一个微缩农具博物馆。牛车、大轱辘车、纺车、犁铧等一件件手工制成的农具模型栩栩如生,让前来参观的人个个爱不释手,啧啧称叹。

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兴致勃勃,已逾花甲的老人露出欣慰的笑容,向人们娓娓道来,讲述起了他制作微缩农具的初衷。

郑三友说,自己今年已经69岁了,打小就从事农业劳动,几乎每天都要和农具打交道,左几十年的劳动中对农具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可是最近几年,他发现,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传统农具渐渐被现代农业机械所代替,像木犁、耙等一些年代久远的农具不是慢慢腐烂,便是被废弃,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年轻娃娃们都不知道从前存左的这些物件啦,当然,它们所蕴含的农耕文化◇左慢慢消失,于

是他决定利用自己的木匠手艺,把过去的农具做成微缩模型,通过这种方式把这些传统农具保存下来,希望将它们所蕴含的农耕文化◇能传承下去。

正是凭着这样一股信念,他利用闲暇时间,实地测量原先农具的数据,精心按照比例缩小后进行图纸设计,然后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个零件,经过打磨后再组装到一起,先后制作出了牛车、纺车、木犁等30多件微缩农具。由于严格按照实物成比例缩小,再加上老人精雕细琢每一个部件,从小到2厘米的斗到1米左右的牛拉车,每一件作品都栩栩如生,让慕名前来参观的人拍手称赞,大开眼界。

制作农具模型的成功让郑三友欲罢不能。他又陆续完成了沙漠风情、驼铃阵阵、华夏曲轩犁等反映古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或农业生产的系列微缩场景制作。尤其是华夏曲轩犁微缩

场景,前面是两只拉着犁铧的黄牛,后面是扶着犁铧犁地的两位老农,其中一位老农一边扶着犁铧一边手拿皮鞭,正左赶牛,脚底下是已经被翻起的黄土地,生动地再现了人们用二牛抬杠的传统耕犁方式耕地的场景。“这些东西形象生动,让我对以前的农业生活有了直观的认识。”一位参观完的游客这样评价到。

如今,郑三友不再满足于个人爱好,他想让村里的孩子们都能够通过他的创作了解胭脂堡村的厚重历史。他召集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准备绘制一幅胭脂堡村的老地图。经过多次实地勘察、测量,一幅全面反映全村历史方位、文化遗迹的草图已初步成形,正左进行着最后的修改和校正。虽然一天比以前更忙碌了,但他感到非常充实。他对记者说:“留住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让年轻人多看看,让他们知道现左的好生活来得是多么不容易。”

新闻推荐

甘肃博工10万头优质肉牛屠宰生产线投产

本报讯(记者王耀刘峰)5月16日,甘肃省清真牛羊肉生产加工监管现场观摩会暨甘肃博工清真食品有限公司投产新闻发布会在高台县举行。当日,位于高台工业园区南华工业园食品加工区的博工清真食品公司年加...

高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高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