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晓燕:用行动诠释“孝爱无垠”
本报记者郭晓芸
2011年,向晓燕一家搬进了新楼房。为了让大姑姐有个舒适的环境,她把最大的一间阳面卧室留给了王琴,而她和丈夫则住进了阴面的小卧室。“她对大姑姐很不错,把衣服洗得干干净净,按时把饭做上,照顾得很周到!”杨玉兰、杨培宝等左邻右舍把向晓燕对王琴的贴心照顾看在眼里,夸在嘴里。向晓燕的丈夫王旭也对妻子充满了心疼和感激:“这么多年来都是我媳妇照顾我姐姐,确实很辛苦,我真的要谢谢她!”
12年前,向晓燕在和王旭结为夫妻前,她也是父母手心里的宝贝,从来舍不得让她干重活。“当时我们认识的时候,说是有个姐姐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因为当时婆婆还活着,姊妹也比较多,就没有想那么多,结婚之后过得也还好。”谈起当年的情景,向晓燕很坦然。
结婚之初,她和丈夫同在县里一家企业上班。后来随着婆婆年岁增大,再加上丈夫平时吃住基本都在厂子里,为了照顾大姑姐,她放弃了这份来之不易的稳定工作,在城里找了个既能赚钱养家又能就近照顾家的工作。
70多岁的婆婆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经常会有头疼脑热、发烧的情况。向晓燕在外忙活了一天回到家,还要送婆婆看病,端茶喂药、喂饭,经常整晚守在婆婆床前。她把婆婆当成一个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每天为婆婆洗脚,每星期为婆婆洗头、剪指甲,让婆婆的晚年尽量能过得舒心……尽管有她的细心照顾,但老人终没能抵过病痛的折磨,于2012年3月病逝。
之后,她对大姑姐王琴的照顾更加用心了,也因此换过好几份工作。“每天上班期间,十点多得来看一下,下午上班也得来看一下。”向晓燕说,“十几年了,我们在一起生活早就有了感情,一直这样伺候着,倒也觉得没啥!”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孝爱无声、孝爱无垠。而这份“孝爱”,还将继续。
每天早晨6点半,麻利地打理好自己,然后服侍大姑姐起床、穿衣、洗脸、梳头、做饭,送孩子上学,再上班。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对她来说,一年365天,这是每天的“必修课”。而这堂“必修课”,她已经修了12年。
家住高台县城关镇新建南村社区的向晓燕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居民,说她普通是因为她跟别人一样,有心爱的丈夫,有可爱的儿子。可在这普通的背后却有着不普通的一面,她凭借自己的爱心和毅力悉心照料病瘫的大姑姐王琴12年,用坚守的孝心给年迈婆婆的晚年融融暖意,用最朴素的情感将一家人的生活照顾得和和美美。
一个冬日的早晨,当记者来到向晓燕家时,她正在客厅里给王琴洗脸梳头,姑嫂俩有说有笑,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虽然听不清她们在说啥,但使人能明显地感受到姑嫂俩融洽的关系。今年43岁的王琴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和智力障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吃喝拉撒样样都要让人帮忙,有时还会彻夜地发出叫喊声……由于丈夫工作繁忙,照顾大姑姐的重担就全部压到了向晓燕的身上。王琴身体僵硬,四肢不能伸展,穿衣服得费好大劲儿,尤其冬天穿棉袄就成了一件麻烦事,光花在穿衣服上的时间就要近一个小时。一年四季,王琴的头发总是被向晓燕梳得整整齐齐,指甲也剪得干干净净。夏天天热时,向晓燕怕王琴身上捂出痱子,每天都给她擦洗身体。有时,王琴大小便失禁,搞得浑身都是秽物,可向晓燕并不嫌弃,默默地收拾起脏衣服、床单,泡进脸盆,揉搓地干干净净。伺候大姑姐起床睡觉、洗脸梳头、洗衣做饭、整理床铺,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着这些看似简单的“重复”工作。
新闻推荐
□马秀芳 走进高台县合黎镇六三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楼房,干净整洁的楼院,配套齐全的广场设施……双联行动3年来,这个村文化活动丰富了,村容村面变靓了,产业结构优化了,农民收入增加了。双联行动中,...
高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高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