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新村美景入画来
本报记者杨延荣
冬日的高台农村,呈现出一幅动人的和谐新画卷:一个个功能完备的新型社区里村民们悠闲地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整齐排列在柏油路两边的座座温室大棚内各类蔬菜长势喜人,荒滩上养殖小区内的牛羊膘肥体壮……新农村建设让高台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发展特色产业:农民腰胞鼓起来
俗话说:大寒小寒,冻成冰团。然而,该县巷道、合黎、宣化等镇的日光温室内却春意盎然:翠绿的辣椒挂满枝头,鲜红的番茄格外惹眼。
在该县现代农业示范园温室内,菜农周进帮正在给番茄整枝。他告诉记者,从2013年11月份番茄成熟开始到现在已经卖了8000多块钱了,这一茬下来卖2万元以上不成问题。据了解,目前,全县设施农业面积累计达3.45万亩,年产值达1.9亿元。在做强设施农业的同时,该县充分发挥地大滩多的优势,大力扶持农户发展草畜产业。在该县南华镇明水滩10万只肉羊养殖长廊记者看到,昔日的荒滩上,上百个养殖小区错落有致。据该镇副镇长黄大举介绍,养殖长廊己入驻农户140户,肉羊存栏量达3.2万只,全年出栏1.1万只,实现收入1210万元,像这样规模以上的养殖小区该县已有220多个。至2013年底,该县牛饲养量达19.2万头,羊饲养量达80.82万只,猪饲养量达56.2万头,禽饲养量达207.17万只,年实现产值8.04亿元。以土地流转为抓手,狠抓规模种植,2013年全县土地流转面积14.95万亩,规模经营面积达5.67万亩,蔬菜、番茄、棉花、制种等主导产业面积达36.6万亩,占总播面积的6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950元。
建设农村社区:农民家园美起来
走进该县合黎镇六三村四社村民陈忠全家中,液晶电视、笔记本电脑、电冰箱等家电一应俱全,典雅舒适的装修一点也不比城市家庭逊色。他对记者说:“以前住平房,到冬天得架炉子、煨炕,不干净也不暖和。现在住进楼房,取暖有暖气,洗澡有太阳能,既干净卫生又保暖舒适。”陈忠全的新居位于村上统一修建的“六三嘉苑”,2011年他只花了12万元就搬进了这套105平方米的三居室楼房。据了解,2008年开始,六三村统一规划修建新型农村社区,目前已完成投资3000多万元,修建住宅楼10幢,入住农民近300户,小区配套文化体育广场、村委会、娱乐活动中心及体育健身器材。村民张惠英说:“现在我们的生活环境和质量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像这样高标准的农村社区该县已有15个,全县累计建成小康住宅2.45万户,70%的农户住进小康房。
近年来,该县紧抓住城乡融合发展政策支持的机遇,健全完善新农村建设推进工作机制,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严要求管理”的原则,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打造新型农村社区。狠抓村级活动阵地、体育健身场地、学校、卫生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确保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在已建或新建农村住宅小区推行“网络化管理、社区化服务”模式,成立物业管理公司,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使新型农村社区真正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的乐园。
培育新型农民:农村发展快起来
眼下正值温室茄子采摘、追肥的关键时期。42岁的宣化镇站北村七社村民范增文结束半年来外出务工的生活,回村操起了干农活的老本行。他对记者说:“今年外出务工赚了3万多块钱,加上这一棚茄子和庄稼的收入,我家四口人的日子挺滋润的!”外出靠手艺,回村靠技术,像范增文这样,农忙务农、农闲务工的“两栖”农民,在宣化镇还有2000多人。
今年29岁的宣化镇乐二村村民殷有爱以前跟着师傅干装修,如今他自立门户,和妻子、亲友组成一个工作队,利用冬闲时节干木工活,凭着这门手艺,他赚来了不菲的收入。他对记者说:“通过劳动力技能培训,我掌握了一技之长,一年下来仅农闲时节打工就能赚八九万块钱。”
殷有爱之所以能赚到这么高的薪水,是因为他身怀技术,有手艺。而这些手艺,除了村民互传帮带之外,更多的来源于该县实施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从2008年开始,该县就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组建以387名县乡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和820多名田秀才土专家为兼职的师资库,依托建成的37个劳动力技能培训基地,通过大力推广乡土人才超市、科技背包、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联乡包村挂项活动、科技小分队、村干部创业培训、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六项特色培训经验,不断丰富培训载体,拓宽培训渠道,形成立体化农民培训新模式。目前,累计培训农民7.4万人,1.1万多人获得职业证书,5700多人获得农民技术职称。这些身怀致富技能的“两栖”农民,农时务农,闲时务工,在自己致富的同时,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新闻推荐
高台讯(通讯员张瑞峰)高台县南华镇加强村级阵地建设和规范化管理,筑牢基层堡垒,有效促进党员教育、便民服务、信息交流和文化娱乐“四大阵地”作用充分发挥。该镇着眼于建好、管好、用好村级组织...
高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高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