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富民产业让小康梦更近
高台:富民产业让小康梦更近
【培育富民多元产业】高台:富民产业让小康梦更近
本报记者 张学明 通讯员 张国福
初冬的高台寒风瑟瑟,但走进高台县巷道镇太安村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日光温室里,却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在村民朱成平家的温室里,绿油油的辣椒长势喜人。“这棚辣椒按照现在的价格卖1万多元没啥问题!”朱成平高兴地对记者说。
近年来,高台县调结构、转方式、强龙头,通过政策扶持、科技助推等措施,多元富民产业格局已形成,农民群众的小康梦渐行渐近。2013年,高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8900元以上,较上年增长18%。
农业升级,铺就群众致富路
近年来,高台县为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全县蔬菜、制种、番茄、棉花、葡萄等主导产业实现了提质增效。
地处城郊的巷道镇巷道村是县上的蔬菜种植专业村,李成是村上的蔬菜种植大户,他经营着5座温室和3座大棚,座座温棚里茄子、韭菜和黄瓜新鲜诱人,这8座棚带给他的是每年超过10万元的收入。“现在有合作社统一管理、销售,效益也比往年好了。”李成说。
全县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快速成长,有效助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专业化的农民队伍正在形成,农村经济活力因此而竞相迸发。据了解,目前高台县农业专业合作社达174个,固定社员2458人,辐射带动农户1.34万户;全县累计流转土地14.95万亩,涉及全县4003户1.23万名农民。
县上通过招商引资建立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走“企业+基地+农户”的路子,全县共建成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46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7家,市级4家,形成了番茄加工、脱水蔬菜生产、葡萄酿酒等农产品加工体系,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有效带动了农业转型升级发展。
规模养殖,开启增收新天地
“全村168户群众已有99户建起了养殖场,多则上百只,少的也养了三四十只,养殖总量达到了5000多只。”南华镇明水村党支部书记魏文吉告诉记者。在县乡产业政策的扶持下,他带领群众走上了养羊致富的路子。
2012年至今,高台县以提升养殖业产业化水平为主线,着力推进标准化场区建设和规模养殖,全县畜牧产业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
“2013年,全县发放草畜产业贴息贷款农户671户,贷款额达6099.2万元。”县畜牧局副局长郑忠说。在扶持政策的推动下,高台县新建规模养殖场60个,其中千头以上牛场5个、万只以上羊场3个、万头生猪养殖场2个,落实母牛专业村16个,母羊专业村20个,全县新增各类养殖大户达1037户。在规模养殖的带动下,全县畜禽饲养总量达394万头(只),其中牛、羊、猪饲养量分别达19.2万头(只)、80.41万头(只)和56.2万头(只)。
2013年,高台县畜牧业总产值可达到12.3亿元,实现增加值近8亿元,人均牧业纯收入可达2400元左右,占到人均纯收入的27%。
劳务经济,助力农民奔小康
这些天,外出打工的农民工陆续返乡,说起打工的收入,长年在外打工的黑泉乡永丰村农民盛德义说:“这几年打工收入好了,干上一年有五六万元的收入。”
近年来,高台县着力提高务工者综合素质,积极发展壮大劳务产业,劳务输出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之一。2013年县上共输转劳动力3.0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21亿元。
高台县把树品牌、强培训、抓服务作为劳务产业壮大的主导思想,精心打造的“金张掖宣化金瓦刀”“陇园高台爱心家政”和“祁连阳光蓝领”三大劳务品牌,已成为外出务工人员的金字招牌。依托职业中专和各乡镇劳动力培训中心,开展30万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突出技能性、操作性和实用性,提高了务工人员的就业竞争力。劳务部门积极做好服务协调作用,加强与外地劳务市场的对接与联系,及时发布各类用工信息,提供各种务工资讯,引导季节性劳务人员县内务工,长期性务工人员向内蒙古等地务工创业,实现了务工人员的合理有序流动,促进了劳务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新闻推荐
高台沙窝窝结出“金果果”本报通讯员张国福昔日乱石遍地的戈壁滩,如今被成片的樟子松覆盖着,林带间改良的沙地里还培育出了黑枸杞;曾经沙石肆虐的风沙口,建起了林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栽上梭梭并接种了...
高台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高台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