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湾的治沙“生意”
本报记者 张学明 本报通讯员 张国福
风沙口,在人们的印象中一定是被风沙肆虐过的不毛之地。而日前记者来到高台县许三湾风沙治理区时,看到的却是沙棘、梭梭等沙生植物繁茂,道路两旁绿荫成行的生态美景。
许三湾是高台县的主要风沙口之一,这里是巴丹吉林沙漠与高台南部戈壁滩最接近的地方,风沙一度将此处的绿洲彻底分割。随着近年来高台县加大风沙治理力度,前移的沙丘被彻底固定了下来,治理区还实现了沙退人进的喜人局面。
“如果再不治理,沙漠会迅速蔓延到前面的戈壁滩上,到时候局面就不好控制了。”9月21日,高台县林业局总工杨苏亭指着不远处的戈壁滩对记者说。
3年前,高台县在许三湾建立林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实施风沙治理绿色屏障工程,下大力气治理土地沙漠化。至目前,已累计营造防沙治沙造林3855亩,实施封滩育林草工程2.7万亩,有效遏制了沙丘前移态势。
绿洲的生命线是水,治沙的关键是解决植被的用水问题。
在治理区最前端的沙丘上,记者看到沙棘、梭梭等小灌木的根部有一根拇指粗细的黑色管子,管道蜿蜒向前,布满了整座沙丘。管理人员告诉记者,这是为植物供水的滴灌管道。基地为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应用了埋设低压管道、配套滴灌设施的办法,使固沙植被成活率大幅提升。
基地还把治沙造林与沙产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基地成立之初,县林业部门便在适合种植的沙化土地上建起了占地210亩的露地红提葡萄园,还利用梭梭嫁接肉苁蓉800亩,种植哈密大枣100亩,引进实验种植金杏梅、凯特杏、金皇后李等优质杂果新品种11种。
跟随杨苏亭,记者来到基地葡萄种植区。眼前的葡萄园在秋阳的映射下葱郁透亮,一串串紫色的葡萄闪着晶莹的光泽。
“今年,露地葡萄开始大面积挂果,个大、圆润,而且因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果子糖分沉淀好,所以甜度高、口感好,很受市场青睐。”基地负责人黄文明说起自己亲手种的葡萄满脸自豪。
黄文明说,基地的葡萄是第二年挂果,长势比较好,今年预计能产果10万斤,按每斤2元计算,大概能收入20万元左右。他的目标是到2015年,基地露地红提葡萄和优质杂果面积达到500亩、肉苁蓉面积达到2000亩。
“今年的收入,除去种植成本,其余将用于基地外围林网、道路、通水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我们不但要把沙丘稳住,而且要继续探索沙区种植的新技术,向沙漠化土地要效益。”黄文明对治沙和沙产业发展充满信心,“这里距离许三湾古城、古墓群只有不到2公里的路程,以后来的游客多了,我们还可以依托基地搞旅游项目,让更多的人走近沙漠,了解治沙成果。”
新闻推荐
高台县巷道乡专业养殖合作社饲养员在添加草料。近年来,该乡按照远离村庄、集约经营模式,发展规模养殖,加大肉羊养殖力度,目前该乡共建成规模养殖小区4个,带动发展养羊大户27...
高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高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