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在北京冬奥会上的滕州老乡 访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云顶滑雪公园新闻运行经理杨中团
备受关注的北京冬奥会刚刚圆满闭幕,这场盛会中一个个精彩难忘的瞬间成为了人们长久热议的话题。冬奥会上,无论是精彩激烈的赛事,还是热情周到的服务,都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在这场冰雪盛会上,我们惊喜发现了一位滕州老乡忙碌的身影,她就是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云顶滑雪公园新闻运行经理杨中团。2月22日,记者连线采访了这位活跃在冬奥会上的滕州老乡。
记者:您好,杨老师。全球瞩目的北京冬奥会刚刚圆满闭幕,您作为一名参与本届冬奥会筹办和举办的媒体人,见证了这场冰雪盛会。请谈一下,在您的眼中北京冬奥会是什么样子的?有没有特别难忘的事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
杨中团:大家好,我是滕州老乡杨中团。非常感谢咱们老家能给我这个机会,跟大家谈一谈我的感受。其实,严格来说我谈不上是一个媒体人,我们是媒体运行的业务员,是给媒体服务的人。咱们全世界各国的注册媒体,他们要在冬奥会期间采访和报道我们国家为了筹办冬奥所付出的努力和比赛相关的情况,与他们采访报道相关的服务和设施是我们来提供和帮助规划的。
我之前从事过国际联络工作,负责对外联络和接待贵宾,包括做一些语言和会务服务,后来又转到了媒体。我参与了北京冬奥会各个方面,从2014年到现在,经过了8年时间,从申办到成功举办,是我自己的一个职业生涯的小巅峰。能参与到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事件中去,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我感到非常荣幸。最让我难忘的是2015年的7月,在马来西亚国际奥委会的全会上,看到巴赫主席举起北京这个牌子,宣告北京申办成功的那一刻。我们当时已经筹备了将近一年半的时间,是那一个时刻,让一切努力变为了现实。当时,我们现场的每一个人,大家手牵着手、热泪盈眶。一直到现在,回顾过去走过的每一步,想起咱们举全国之力把这件事办成了,我就觉得非常有感触。
记者:是的,能够听出来,您现在说起来还是非常激动。冬奥会期间,您肯定接触了很多国际奥委会的官员、外国运动员和一些媒体人,在您看来,他们是怎样评价北京冬奥会的呢?
杨中团:好的,你刚才的问题非常专业。因为奥运会是国际奥委会来主办,我们当地的组委会按照他们的一些既定的规则来把它实现。我们接触到的这些专业的资深的奥运记者也好,国际奥委会的委员和奥林匹克大家庭的成员贵宾也好,他们都是非常有奥运情怀的。我们这届冬奥会,大家都是有目共睹,就像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评价的那样,这是一届“希望、团结、和平”的奥运会,是一届“前所未有”的奥运会。无论是我们举全国之力的筹办也好,还是我们的热情和服务,以及我们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把冬奥会办得精美绝伦,都赢得了各国运动员和其他国家奥委会成员发自内心的赞赏。
记者:本届冬奥会,中国代表团有3块金牌产生在云顶滑雪公园。作为新闻运行负责人,您主持过谷爱凌的新闻发布会,肯定比普通人更了解这位“火出圈”的天才少女。在接触中,您觉得谷爱凌、苏翊鸣他们是怎么样的运动员呢?
杨中团:我先回答您这3块金牌的问题。我们国家在冬奥会项目上一直都有“冰强雪弱”的说法,就是我们的冰上项目有金牌或者破一些纪录,但是我们雪上项目相对是弱项。这次冬奥会申办成功以后,全国人民对冰雪运动的热情是空前高涨。获得这3块金牌非常不容易,我们的很多老将也是不容小觑,大家知道徐梦桃、齐广璞已经参加了四届奥运了,这次在我们自己的场馆,在云顶滑雪公园,让他们美梦成真,靠着自己的实力拿到金牌,大家都非常激动。像谷爱凌、苏翊鸣这些小将,他们是2003年、2004年出生的孩子,他们的情商非常高,面对记者的提问都是对答如流,也非常谦逊,他们对这个项目是纯粹和热爱,他们深爱赛道、深爱祖国,而且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非常让人感动。
记者:之前看过关于您的报道,说您为北京冬奥会坚守了8年。在任职目前岗位之前,您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又是什么机缘让您全程参与到冬奥会的工作中?又是什么让您一直坚守的呢?
杨中团:谢谢您,这个问题我自己也很有感触。因为我是从北京外交学院毕业以后,从事了从基层到市政府外事办,还有外企的各种国际交流工作。机缘巧合,在一场国际大活动中,我们外办的领导问我,对奥运感不感兴趣。我作为一个当时体育都不及格的人,虽然很向往,但是心里又有一点害怕,不过最后还是坚定选择了来到了申奥委。没想到一晃8年就过去了,我觉得可能还是自己心底里有对冬奥的一部分情怀情结,我自己也是作为奥组委的健身协会的秘书长,带动很多人参与各种力所能及的体育运动,这是一种带动性、一种感染性。
记者:就像您说的一样,北京冬奥会真的是带火了全国的冰雪运动。在咱们滕州的莲青山,也有一座滑雪场,深受市民喜爱。您可不可以谈一下,在提倡全民健身的大环境下,如何才能更好推广冰雪运动和其他运动呢?
杨中团:这方面我不是专家,但是咱们的莲青山滑雪场我去过。几年前,我还不太会滑雪,我的父亲带着我和家人一起过去体验,这也引发了我对滑雪的热情。我觉得现在要去推广冰雪运动,就是要带动雪场发展,然后让很多人去体验雪场的雪质。而且交通肯定要方便一些,再加上一些优惠政策,还有就是加强各方面的宣传和推广。
记者:之前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咱们滕州的马铃薯、绿萝卜等优质农产品,被端上了冬奥会的餐桌。您作为滕州老乡,也参与到冬奥会的工作当中。这些“滕州元素”闪耀冬奥会,您有何感想?
杨中团:说起这些,我感觉非常骄傲。虽然我已经很久没回去了,但是我觉得咱们国内只要是说得上好吃的马铃薯,应该都是少不了咱们老家产的。冬奥会的菜品里,当然不能少了咱们老家那一份。还有,咱们滕州的机械机床也是很牛,在平时工作中我也了解到,一些国内的冰雪运动的装备也有出自咱们滕州的。说到马铃薯,现在有点饿了,在北京,无论什么节日他们都是吃水饺,咱们老家可不是。咱们“二月二”的时候有炒“料豆子”的,过年的时候可以吃到小雪桃,秋天的时候如果咳嗽还可以吃点秋梨。这些都是咱们家乡的宝贝,我觉得还是要多进行一些宣传,让咱们家乡的宝贝走上全国人民的餐桌。
记者:北京冬奥会举办正值春节期间,接下来您还要参与冬残奥会的工作,近期肯定没有时间回家乡了。打算什么时间回家乡看看父母或家人?回来后,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最想吃的是什么?
杨中团:我太喜欢这个问题了,我真希望马上就能回家,但是因为疫情防控,竞赛场馆都是闭环管理。我预计冬残奥会结束后,等隔离结束,也要4月份才能够回到北京。如果给我们一定的假期,我肯定第一个想去的地方就是咱们老家,回到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身边。想吃的东西,必须是咱们的菜煎饼,咱们北方人还是喜欢吃主食多一点。
记者: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故乡水”。平时常年在外工作,您一定像其他天南地北滕州人一样牵挂着家乡的方方面面。那么,对于家乡这些年的发展和变化,哪些地方令您印象深刻呢?
杨中团:我已经漂泊在外好长时间,一年多没有回家了。上一次回家,有一个改变令我记忆深刻。因为我们家住在荆河公园附近,经常到河边散步。以前我记忆中荆河河水有点脏,岸边也比较杂乱。上次回家,我惊奇地发现,我们的荆河变得这么美丽,可以说是水清、河畅、岸绿、景美。城市发展也非常迅速,很有大城市的味道。下次回去,我一定再好好逛逛。
记者:您在之前采访中提到,毕业于滕州一中。家乡人都以您能参与到北京冬奥的盛会中感到自豪。您对于家乡,对于母校,特别是一中的学生,有什么想说的?
杨中团:首先感谢家乡的一方好水土养育了我,感谢我们的母校,我们的班主任,我非常想念他们,希望有机会可以再回去看看。对学弟、学妹,我想说的就是,高中时期打基础,要广泛学习各个学科,包括体育的基本功也要打好,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咱们一中的体育老师都非常优秀,大家一定不要畏惧上体育课,体育也很重要,各科要均衡发展。同时,要找到自己的亮点。高中阶段可以找到一个目标,向目标看齐,然后把目标作为自己的动力,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坚信一切皆有可能。
甘甜报道
(照片由杨中团本人提供)
新闻推荐
科学编制发展规划 加快推进强市建设 市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2022年第一次会议召开 周刚出席并讲话
田璐报道本报讯2月20日,市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2022年第一次会议召开。市委副书记、市长周刚出席会议并讲话。市领...
滕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滕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