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鸣鼎食传家声 李庆
近年来,我有意识地关注查找明、清以来滕县地区一些科举、军功世家的家族后裔情况,先后查找到西岗高庙王家(明朝进士王嘉宾、王元宾等“王氏三凤”家族)、县城“北门里黄家”(明、清两朝出6进士的黄家瑞家族)、大坞张家(明朝进士张中鸿、张盛美家族)、王开张家(元代大将张良弼、明朝进士张守蒙家族)、荆沟侯家(明朝进士侯维藩、侯庆远家族)、木石刘家(清初进士刘扶曦家族)、盖村王家(西门里“王家祠堂”主人王东槐家族)、南门里高家(“高翰林”家族)、山亭张家(民国青帮元魁张锦湖家族)等等,观察这些一度兴盛显赫的家族几百年来在原滕县、今滕州地区的繁衍、传续、散播、迁徙、流变情况,同时也能折射、印证更大范围内我国朝代、社会、地域、国家的历史,通过考察古滕县地区这些世家大族数百年来的变化发展情况,剖析一姓家族之历史,更能找到中国社会最基础的家、国同构的遗传密码。
清朝道光版《滕县志》“职官谱”中,收录有明朝在滕县世袭担任守御所“千户、副千户、百户”等武职的任职人员名单,其中最早并排在第一位的是由江西南康县来滕的钟氏家族,从明初洪武十五年即1382年,跟随朱元璋起兵的江西人钟均保(滕阳钟氏一世祖)之子钟寿远“以胶州所百户改选来任”(来滕第一任),到第三任钟亮时已升任滕县守御千户所“正千户”,一直世袭到万历三十二年即1604年第九任钟元韵,先“百户”后“千户”,共任军职220多年;如果再加上明末崇祯年间复任“武德将军”并殉于清军攻陷滕县城“壬午之难”的钟昌祚(《钟氏族谱》载钟元韵之子钟昌祚于崇祯八年即1635年复袭“滕所武德将军”,然《滕县志》未载),那么钟氏十代世任滕县军职,就几乎伴随整个明朝相始终了。那么,曾经世袭担任滕县最高军职达二百多年的钟氏家族,在又经过四百多年的历史变迁后,如今怎样?是否有后人传世?落户到了哪里?其后裔分布情况如何呢?
得知我寻访这一主题,有一位钟姓先生专门送来一套《滕阳钟氏族谱》,并邀我前往目前钟氏后人聚居的滕南坦山后、钟辛庄、霸(坝)陵桥、鲍沟等村参观,使我得以了解滕南钟氏家族六百多年来的繁衍、变迁情况。
《滕阳钟氏族谱》为2016年新(七)修,共八卷10本,以古籍线装形式装帧,竖排简体字加标点行文,方便今人阅读,并附有众多图文、照片、实物资料,内容翔实,装帧精美,图文并茂。其中写于民国十三年即1924年的一篇《序》文提到:“余(作者‘陆军中将衔、少将三等文虎章、山东陆军第六混合旅步兵第一团团长、古厌次吴俊卿’)奉命驻此(滕县)阅五年矣,向以寇盗充斥,日夜剿贼于乱山合沓中,奔走未遑,故于是邦贤士大夫疏于接洽。然军书稍暇,不敢宁居,附近山麓水滨深林茂草荒墟古墓之区,罔不游览殆遍。城西南隅里许,老柏参天,丰碑林立,伊谁氏佳城也?既而观之,厥为钟氏”——由此指明:明朝钟氏最早的家族墓地,位于今滕州火车站以南、荆河北岸的问天广场小区以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该区域尚还是“老柏参天、丰碑林立”的墓地场景,如今已是高楼成群、大厦林立的繁华市区了。
拜读该谱后,我又专程前往滕南钟辛庄、庵(安)后、坦山后等村,实地探寻、访问钟氏祖茔、祠堂和村落,拍到一些实物照片,增加了感性认识,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钟氏祖茔位于今京沪铁路西侧,柴胡店至张汪公路南旁,被称为“薛东茔地——将军林”,民间俗称“钟家林”或“老林”。墓区正南立有四柱三楹牌坊茔门,一旁堆放着昔年石雕残件,放眼望去,林木森森,荒草萋萋,墓冢累累,人迹寂寂,暮鸦簌簌,映于残阳夕照下,确是阴森冷清、肃然萧索气氛。幸亏遇见一位牧羊老翁,向其打听通往坦山后村之路,并见到一通立于民国二十四年即1935年“清故邑庠生钟星相字斗南”墓碑,碑上刻有墓主生平事迹简介:“钟君斗南,专心医学,其所全活不可胜计……薛地自古多豪侠士,冯驩、毛遂等皆凭借势权以行侠仗义,史家已书不绝笔;若以闾巷布衣,外无巨室之援,内无厚资之助,而救人之苦,急人之难,其行为亦足称矣……”为其题碑撰文的“山东省议员张思绍”,则以与钟氏比邻而居的古薛国籍历史名人冯驩、毛遂等相类比,夸赞“薛地自古多豪侠士”,这不但是对滕阳钟氏、也是对所有薛地——今滕(县、州)人的赞美与褒扬。
坦山后村钟氏祠堂今为枣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坐北朝南的独立四合院式建筑。《谱》载,此钟氏家祠,是钟均保七世嗣孙钟大冈(钟贤二子)因“抗倭凯旋,皇赐基宅为址,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7);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增建西大殿及东西厢房”,后又经多次重修,得以形成今日规模。《谱》载其家祠大门横额刻有“诰封钟氏宗祀,乾隆三年孟冬”石匾,证明该建筑距今至少已有280多年。
祠堂正殿内塑有钟氏明初始祖钟均保戎装立像,东、西山墙内嵌有10块歌颂清初陕西固原卫守备钟宁政绩的《关陇讴歌德政碑》,当地俗称“骆驼碑”,传说是从陕西(实为宁夏)由驼队运来,故名,实际是乾隆初年卜建坦山后家祠时,钟宁之子钟山玺等把固原士绅歌颂钟宁德政所绘的10幅《关陇讴歌》图画上面的文字题词部分,摘录刻石并砌入墙壁。
钟宁是清初滕阳钟氏二支十一世,《滕县志》中载有他的传记事迹,记述他早年参加“童子试”时,受时任滕县县令任玑(陕西泾源人,进士,康熙十一年即1672年来任)赏识,“强之易业,谓将来以武甲科开滕天荒者必是人也”——而后果然成为滕县进入清朝以后的第一个武科进士,又承续了其明朝先祖担任武职的传统。但是钟宁却“终耻介胄,日惟弹琴赋诗,轻裘缓带,饶有儒将风,虽穿杨贯扎,巧力兼优,从未作袴褶急装、据鞍跃马状也”!这位喜爱诗书的武将,到陕西(今属宁夏)固原担任9年“守备”军职,却“诣卫庭时集诸生论文课艺”,并勤政爱民,在“缉盗、施粥、缓征、供子种、祭烈,旌节”等十个方面造福固原百姓,以此固原“邻治士民勒碑颂德,陇西讴谣流诸丹青”——这才有了《关陇讴歌德政十图》石刻。
不仅如此,今坦山后祠堂西厢房内,还存有1959年出土于滕州城区火车站南、明朝钟氏祖茔的滕县世袭第四代宗子钟理《墓志铭》原石,一盖二石,共3块,是五百多年前钟理之子钟贵(千户宗子)、钟贤兄弟营葬其父母时,前后两次所镌,二石相隔14年。该3块志石虽已断裂,但字迹尚清晰可读,篆盖文字为“明武德将军钟公墓志”;前石镌于明朝正德三年即1508年,题为《明武德将军钟公墓志》;后石镌于大明嘉靖元年即1522年,题为《大明山东都指挥使司滕县守御千户所正千户钟公墓志》,二石详细介绍了滕县世袭第四代千户钟理的出身、政绩以及家庭成员情况:
钟贵、钟贤兄弟前、后两次为其父母撰刻墓志,细述其家族传承情况,是记录明朝早至中期滕县守御千户所设置及沿革情况的第一手史料,具有文物价值。碑刻与《滕县志》记载完全符合,亦证明《滕县志》记载得翔实确凿。该墓志是目前笔者所见滕州现存少有的明朝中期的完整墓志,另还有城西真爱商城出土的明朝滕县另一个世袭千户蔡氏家族墓志、城东南上营村出土的明朝鲁庄王夫妇圹志等。
也就在钟氏兄弟营葬完其父母之后,长子钟贵接替父亲钟理继续世袭担任“千户”一职,仍住滕县城里;次子钟贤及钟贤次子钟大冈,则迁居到今滕州城南、薛河之滨的柴胡店镇坦山后村定居,由此与张汪霸(坝)陵桥(长子钟贵后裔于明亡前后所迁)钟氏分成长、二两支。入清以后,钟大冈后代钟宁又以武科中进士,破了入清后滕县武科科甲的“天荒”,在其宅旁立祠堂、建家庙、诰封碑、树牌坊,坦山后钟氏二支由此显赫壮大起来。今祠堂院内殿前仍立有清朝乾隆五年即1740年两通高大雕龙诰封碑,碑文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圣旨《制诰》,内容分别是诰封钟宁父母(立东侧)、诰封钟宁夫妇(立西侧)。
目前滕州境内尚存数通清代圣旨诰封碑,除坦山后该钟氏二碑较早外,笔者所见另还有级索北杨楼村咸丰二年即1852年王东槐外祖父杨彬诰封碑、城内王家祠堂光绪五年即1879年王东槐御赐碑、城北冯河村光绪二十年即1894年李忠谊祖父诰封碑等。
除钟氏祠堂院内石刻外,今祠堂东侧路口新立有钟宁之母张氏石雕节孝牌坊,额题“圣旨”二字,东、西两面横匾皆阳镌“敕褒节孝”,横梁阳刻“儒学生员诰封阶武德将军钟复之之妻诰封太宜人张氏”。据钟氏族人介绍,该牌坊原立于祠堂南侧,后被毁,近年来才又修补重立迁于现址,今祠堂院内东南角散落的几块雕龙残石,疑是当年原来牌坊构件。
关于“坦山后”村名的由来,《滕县地名志》载:“位于坦山之北,京沪铁路西侧……明嘉靖初年钟氏由江西梅岭焦溪村辗转来此建村,因居坦山之阴,故名坦山后……”此记载有误,弄混了明初迁滕始祖、来滕第一代钟寿远,以及明朝中后期由滕县城里迁来坦山后村的钟贤、钟大冈(来滕第五、六代,迁坦山后村第一代)等人。但提到钟氏“居坦山之阴”,而如今村庄周围并没有山头,那么这个“坦山”安在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向正在祠堂院内种花的钟氏族人钟世然(78岁)老先生请教。老人热情指点,说当年确实是有山头的,就在村庄南面,后来因为开山采石,山头被挖成了水坑,才没有了坦山,并指点我开车不用调头,直接从牌坊向南,再转两次就能走到“山”根。在今坦山后村南不远处,有一处大水坑,奇怪的是坑岸分布着天然巨石,坑底亦是石质——证明这里确曾有过“坦山”,只是如今已“山头变沧海”。
二十年前我在拍摄《柳琴戏的传说》纪录片时,采访“拉魂腔”(柳琴戏前身)老艺人,他们多次提到鲁南一带最早、最有名的戏班“卜家班”的主要演员有“金妮(刘家祥)、银妮(石印喜)、卜拉迷(卜端品),坦山后的钟文银”,使我对这个“坦山后”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查找相关资料,才知道上世纪初年,今滕南渊子崖村(“卜家班”班主卜端品老家)、坦山后村(钟文银及其妻钟赖氏、艺名“小喇叭”家乡)一带,形成了当时“拉魂腔”的演唱、传播中心。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享誉鲁南、苏北的滕县(今滕州)柳琴剧团,就是在“卜家班”的基础上成立的。如此说来,行伍出身的钟氏一族,其后人也有弃武从文、转行成为地方戏著名艺人。然而遍寻钟氏家谱及祖茔,却没有找到“钟文银”的任何踪迹。不消说,这又是“戏子不入祖坟”的“封建流毒”在作怪,把“人民艺术家”当成了“下九流”。
位于坦山后村西北侧的钟辛庄村,《滕县地名志》记载:“元末,辛氏先祖受封千户侯,于此建村,名辛庄;清乾隆年间钟氏自坦山后迁入,仍用原名。后因重名,1982年更名为钟辛村……”然而如今该村却没有了辛姓,《钟氏族谱》引该村“村名碑”载:“南宋抗金志士辛弃疾的后裔先居此庄名辛庄,明朝武德将军钟公后裔与辛氏同居一庄,辛氏于明末迁徙外地,新中国成立后更名钟辛庄……”此说未知确否,按辛弃疾本是济南人,南宋末年鲁南一带已是宋、金割据边境,作为抗金名将的辛弃疾,兵败后隐居到江南浙、闽山中,其家属后人不太可能再北返山东“敌国”境内吧。
《钟氏族谱》载今张汪后坝桥(霸陵桥)村内亦有钟氏祠堂,曾于民国二十七(1938)年重修,“左邻唐朝古庙,占地近二亩,后又于1987年修复完好……”当地世代流传俗语:“后坝桥的文拽不得,前坝桥的武打不得。”说明钟氏一族虽先由行伍出身,然而其后代人文蔚起,不能再以赳赳“武夫”视之,更不能“班门弄斧”——不信?《谱》中录有明朝滕县著名“闺秀”李才媛为抗倭名将钟大冈所写的赠诗:“海岳奇精萃俊髦,胸中百万蕴龙韬;云生细柳春风暖,气吐常山夜月高。妙算深寒倭寇胆,雄谈能起汉兵豪;功成名遂归来日,满耳笙歌醉碧桃。”
——这满耳的“笙歌”,不知是否是钟文银夫妇所吟唱的“拉魂腔”?抑或是其“千户”先祖曾经“钟鸣鼎食”的遗响……
新闻推荐
李卉赵铖栋报道本报讯12月24日,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唐波带领调研组来滕调研科技创新工作。枣庄、滕州两级市领...
滕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滕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