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滕州“大席菜”谈文化 王艳梅 冯君斌

滕州日报 2021-12-04 07:09 大字

在滕州,遇到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生辰喜寿的日子,人们就会摆上几桌宴席来款待亲朋,这就是滕州人俗称的“吃大席”。“吃大席”时,大人、小孩围坐成一桌,随着“七个盘子八个碗”陆续端上来,盘碗中滑丸子、酥菜、瓦块鱼等也很快在谦让与攀谈声中被桌旁的人们一扫而光……“大席菜”成为多少代滕州人的美食记忆,也逐渐成为滕州人一段挥之不去的乡愁。

一般而言,滕州“大席菜”虽没有特别固定的菜式,但一定要有三样菜——鸡肉、鱼肉和丸子,它们是衡量一桌“大席菜”货真价实的重要标准。即便在物质已经极大丰富的今天,“一鸡,二鱼,三丸子”依然是滕州宴席上必备的菜品。它们占据着滕州人的餐桌,除了是一种味蕾的记忆在起作用外,更是一种滕州饮食对中华古老文化的认同与传承。

下面,我们不揣浅陋,一探“一鸡,二鱼,三丸子”的滕州“大席菜”文化内涵的究竟。

在古代,每年正月初七日以前是为“说畜日”。初一就是鸡日,其后依次分别是狗、猪、羊、牛、马等畜日,最后初七才是“人日”。为什么这个排法呢?在中国民间《农家杂事》一书,说法有三:一说是按人类驯服六畜的次序排,鸡最先驯养成家畜,狗次之,其它依次类推。二说是按六畜的大小排列,鸡、狗体积较小,排在前面,牛、马体积较大,排在后面。三说是按六畜和人的关系远近排列,俗语就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没有鸡狗不能成家的。

鸡一直被誉为“五德之禽”,它被视为拥有文、武、勇、仁、信五种品德的灵禽。这个典故出自西汉韩婴的《韩诗外传》:“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时不失者信也。”第一,鸡头上有冠,是文德。古时官帽,文为冠,武为盔。公鸡红色的鸡冠高耸,让人想到文冠。冠、官谐音,将雄鸡和鸡冠花绘为一图,叫“官上加官”,为民间常见的吉祥图案。又因为“公鸡(会)打鸣”,人们取其汉字谐音之义是“功名”。第二,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雄鸡双腿之后有一个突出如脚趾的部分,叫做“距”,相斗时可以之为武器,这种得天独厚的身体结构成就了鸡的武德。第三,敌前敢拼,是勇德。古人也借鸡来表现自己的勇猛,孔子的学生子路是一位“好勇力,志伉直”的人,常戴一顶鸡冠帽以示勇武过人。古代盛行的斗鸡风俗,更是将鸡的武和勇并用了,斗鸡前先要把鸡的利喙磨一下再战,这是“再接再厉”一词的本意。第四,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鸡见食物不独自占有,而是呼唤同类一同啄食。在动物中,鸡家族之间的挚爱,堪称楷模。“老鹰捉小鸡”游戏,就是人们对鸡“仁”德的品格高度认可。第五,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几千年来,鸡啼晨打鸣,以自己的方式介入人间生活,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习俗。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曾为此鸡作诗:“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三声唤出扶桑来,扫退残星与晓月。”

古人认为鸡可辟邪鬼,具有驱魔功能。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讲“鸡乃阳精”,三年老鸡“阳气充溢”。古人的观念中,白天是阳世人活动的时间,黑夜是阴间鬼魂活动的时间。鸡鸣天亮,宣告阴魂鬼魅活动结束,故鬼都怕鸡。画家爱画大公鸡立于石上,谐音意为“室(石)上大吉”。滕州民间婚俗迎娶时,男女双方都分别备红公鸡、肥母鸡各一只作“吉人”的象征,这对鸡称为“长命鸡”,寓意长命延年,吉样如意。当然,女方送亲队伍中也不会少了个胖娃娃抱鸡。

凡此种种,滕州人爱鸡,喜爱吃鸡。在以鱼与羊为鲜的烹饪帝国中,鸡能够占据滕州美食的“三分天下有其一”,这份感情可谓是爱得顽强且深沉。

滕州人食鱼的历史同样非常久远。吃鱼吃出名堂,而且一不小心被写进历史书就有一位战国时古滕先贤,他就是冯驩。“长铗归来兮,长铗归来兮,食无鱼,食无鱼。”长剑啊,我们回去吧!没有鱼吃。“食无鱼”是《战国策·齐策》中《冯驩客孟尝君》中的故事。对于这个故事,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为什么冯驩不说食无猪,食无鸡,而独独讲“食无鱼”呢?

《易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能为我们给出答案。“姤”(gou)卦中说“包无鱼,起凶”“无鱼之凶,远民也”。这里“包”是“庖”的通假字,也就是厨房。两句话的意思是“厨房里没有鱼,会引发凶事。没有鱼会引发的凶事是由于民众的疏远”。著名甲骨学大师屈万里先生对此有精辟的解释:“庖无鱼,言不敬宾,冯驩长歌,即此义也。不敬宾而宾散,故曰‘远民’。”这句话再明白不过了,按照古代礼仪,餐桌上没有鱼,对客人是轻视和慢待,非好客之道。而且,古汉语中“鱼”字跟“鲁”字有密切的关系,因为两个字甲骨文字形接近。“鲁”字和“嘉”字又同义,“嘉”是古代一种祭祀的称呼,所以“鲁”也是祭祀的一种,于是“鱼”跟祭祀就产生了联系。祭祀用鱼我们一般用鲤鱼,但孔府是个例外,因孔子的儿子叫孔鲤,故曲阜孔姓后人祭祀时用鲫鱼,并且不食鲤鱼。曲阜当地孔姓以外的人是吃鲤鱼的,不过为了表示对孔家的尊敬,当地老百姓都把鲤鱼叫做红鱼。我们猜测,用鱼祭祀的大概就是因为鱼“多子”的缘故。没有鱼,没有了“多子”,人无后又有谁会来祭祀呢?所以“起凶”,不是好事。“鱼”是古人行嘉礼待宾客时不可缺少的一道菜,这一古老习俗被滕州人完好地保留至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好客的滕州人的餐桌上是有鱼的,一直都在。

当然,滕州人“大席菜”的选鸡、选鱼也都是特别有讲究的,鸡要叫的,鱼要跳的。鸡不叫,鱼不跳,精神达不到的,不要。

最后谈谈丸子,现在一般认为,中国的丸状肉类菜肴最早记载是魏晋时期《齐民要术》收录的《食经》中的“跳丸炙”:“羊肉十斤、猪肉十斤、缕切之。生姜三升橘皮五叶、藏瓜二升、葱白五升,合捣,令如弹丸。别以羊肉五斤作,乃下丸炙,煮之作丸也。”就是将猪、羊肉加调料入臼中用杵捣烂后,再制成“丸”状,下羊肉汤中煮熟而成,这应该就是滕州地区汆丸子的雏形。丸子中杰出代表的“四喜丸子”,是鲁菜菜系中经典的传统名菜之一,由四个色、香、味俱佳的肉丸组成,寓人生福、禄、寿、喜四大喜事,常用于喜宴、寿宴等宴席中的压轴菜,以取其吉祥之意。不过也有朋友调侃说,“大席菜”中有丸子是告诉客人:“吃完快点滚蛋,后面的客人还等着呢。”虽是曲解,但确也有让人忍俊不禁之处。

“民以食为天”。滕州人把吉(鸡)祥团圆(丸子),富贵有余(鱼)等美好愿望,把自古好客的礼仪之道融于美食,打造出一道道滕州文化的大餐。“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但“大席菜”的飘香会一直留在我们每一个滕州人的记忆深处,永不散去。

新闻推荐

枣庄市老领导来滕视察重点项目建设 马宏伟宗大全刘洪鹏等参加

朱婷婷报道本报讯12月1日,枣庄市老领导高惠民一行来滕视察重点项目建设情况。枣庄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兴伟及...

滕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滕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