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告诉未来 《官桥镇志》读后

滕州日报 2021-02-23 07:01 大字

前几日因事回老家,没想到有一个额外的收获,孙井泉先生赠送给我厚厚一册八百多页的《官桥镇志》(黄河数字出版社2019年12月版),真让我喜出望外。

官桥,是滕州市南部的一个镇,但这可不是个一般的镇。早在七千多年前,这里就有了远古人类的活动,我们的祖先,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北辛文化。五千年前,这里出现了中国大地上较早的城邦;四千年前,奚仲在这里发明了车;三千年前的酒、两千多年前的水饺,也是在这里出土的。镇境西南部的薛国故城,依然横亘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

在这么一块文化深厚的土地上写“志”,执行主编孙井泉和他的同仁们付出的心血可想而知。这些年来,因为兴趣关注和个人研究的原因,我也接触过几百部地方志书,但通读此志后我发现,这本《官桥镇志》显然有着十分鲜明的地域和文化特色。

首先,在篇目的设置上,该志将“古薛文明”专设一编,与其它十一编并列,这在其它志书中几乎是看不到的。作者在这一编里,分章讲述了“古薛国始末”“文物古迹”“古薛诗文”“成语典故”,把在这块土地上诞生的古薛国的方方面面,向世人交代得明明白白。并且还在最后设一附录“专家论薛”,将张知寒教授、李发林教授以及胡秉华研究员的数篇讨论古薛国的文章收录于此,让读者对薛文明的演进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其次,在第三编“人民生活保障”中,第三章的“人口与计划生育”,专写一节“姓氏分布与来源”,用10页的篇幅,介绍了官桥全镇各个姓氏的详细分布,并追溯了一百多个姓氏的“姓氏源流”,这还不算,最后又附有“个别姓氏的特殊读音”,将有特殊读音的22个姓氏分别注音标出,比如“郝”读“好”、“区”读“欧”、“单”读“善”、“时”在滕州读“此”……说实话,如此这般的周到细致,我还从未见过。

再者,在第九编中为“旅游”专设了一章,这也是一种创新。因为虽然在明清时期的志书中也常附有地方“八景”或“十景”的介绍,但那毕竟是编撰志书的乡贤“谁不说俺家乡好”的爱乡情结。而在新时期的志书中,“旅游”多是可有可无的一个点缀。《官桥镇志》不但把“旅游”单列一章,还在其中既讲旅游规划又讲保护与开发,既讲设施配套又讲宣传推介,既讲乡村旅游又介绍主要旅游景点。在我们常做旅游规划的人看来,俨然是对旅游十分专业的人士所为,这在地方志中实在难能可贵。顺便说一句,在我看来,这里的每一个景点都值得好好一看。

还有,在“人物”一编中,该志花了近50页的篇幅介绍了与这块土地有关的当代人物,并附有每个人的照片,这对当代人和后来者都具有积极的激励作用。因为历史是由人来创造的,正是因为有那么多的“古代人物”“近现代人物”“革命烈士”和“历任主要领导人”在这块土地上一代接一代的努力,才有了官桥如此兴旺发达的今天。《官桥镇志》提醒我们,永远不要忘了这一点。

《官桥镇志》中的“方言俗语”“民间故事与传说”“民间歌谣”这六七八三章,详尽介绍了滕州这一地区的民俗文化,应该是孙井泉先生多年的研究成果,远比多数志书的撰写更细致、更有研究的价值。正文前面还附有四幅地图,分别是“滕州市在山东省的位置”“官桥镇在滕州市的位置”“官桥镇全域图”和“官桥镇总体规划(2017-2035)图”,并且附有几十幅介绍官桥的彩色照片,大大有助于外地人更好地了解官桥,认识官桥。应该说,在许多方面,远远超出了“镇志”所应承担的责任,《官桥镇志》为向外界更好地推介官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之所以如此看重这部志书,还与我个人的一点经历有关。

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便与这块土地结缘。一是因为老家一个区的地方志编写请我做顾问,我因此多读了许多枣庄地区的新老志书。二是因为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主持的官桥前掌大考古,我曾在学生张庆坦的引导下,专程到现场参观学习(因为考古队就住在他家),并与山东队队长焦天龙先生相谈甚欢。回来后我先是写了篇《遥远的前掌大》,获华东地区地市报纸副刊二等奖。再后来,南京大学主办的《大众考古》杂志向我约稿,我写了篇《我的三次“考古”经历》发在那上面,其中的两次经历,都与官桥有关,一是去看前掌大考古,一是去看北辛遗址。时移世易,当年的焦天龙队长现在已经是美国夏威夷大学的教授,而学生张庆坦也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校长。写至此,不免感慨万端。

读过《官桥镇志》,我有一个突出的感觉:全国没有几个乡镇有如此悠久绵长的历史,全国没有几个乡镇有如此丰厚灿烂的文化,全国没有几个乡镇地下有如此众多的古人踪迹,全国没有几个乡镇当今有如此多的社会贤达……若不信,就请您到这块土地上去走一走,看一看。

新闻推荐

滕州市政府办公室“服务效能提升年”集中培训班举办

本报讯(融媒体记者刁文鑫)为进一步统一思想,激发办公室全体机关干部履职尽责、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干劲,全面提升办公室服务...

滕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滕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