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忘己乃传灯人 马诗仪 (滕州二中高二11班)
备香茗一盏,倚明窗而立,我翻动一纸书页,一抹感动氤氲在心房。一位农民工在图书馆的留言使我尤为惊愕,他写道:“来了东莞十七年,读了十二的书。”倏然之间,一股暖流将我环抱,震惊之情从心中涌出,由此,不免产生了些许对读书的理解。
夤夜寒窗,一灯如豆,温师口传,稚徒心授。每当面对读书二字,我的眼前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这场景里,有高山景行的老师,有心开天籁的学生,有盈盈可亲的灯火,更有长卷在手,羽游红尘在图书馆中惬意的人们……雅思贝尔斯曾论述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想,读书的本质不也亦是前任巨擘的灵魂唤醒后人罢了。
读书为求学之初心。千百年来,孔子便教诲人们,“《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后才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名言。古时多少文人志士,能有如今千古留名,不都是在读书中点滴积累而来的吗?正如铢积寸累一词啊;今时有詹青云“一个月考上哈佛”,只因年少求学时的“台下十年功”才有后来考上哈佛名校的“台上一分钟”啊。所谓的瞬间繁华,不过是读书时的铁杵磨针;所谓的大器晚成,不过是求学时的卧薪尝胆;所谓的光辉岁月,并不是后来闪耀的日子,而是无人问津时,你对梦想的偏执。
读书为心灵之滋养。“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黄庭坚如是说。“图书馆”的农民工吴桂春,虽漂泊他乡,四处奔波,却在图书馆找到了那抹安慰,那个“庇护所”。虽已年过半百,却仍不忘阅读。“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石头记》中贾母的雍容气度,王者风范,来自于她为贾府的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威,更源于她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文化素养,文化滋养出来的是仁爱,读书便是让自己变得更辽阔的过程。依笔者之见,身有文艺范,心怀仁爱情,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读书为家国之希望。“案板上是生活,案板下是希望”,柯恩雅也曾在“闹市架起书桌,吆喝与书声相和”,生活虽不易,却不负读书人。“明镜正衣冠,读书明事理”,读书之益,心之所向,民之所往,一个人,一座城,一个国的文化底蕴,唯读书也。“弦诵休话孔方事,莫忘己乃传灯人。”小小的身躯蕴含着希望,案板之下将会是栋梁!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学府创始人顾羡林曾在门口贴了一副楹联载道。读书感动生活,阅读点亮人生!但网络上“学生打卡流于形式”“书店打卡炫耀博学”的不良现象,我不敢苟同,更认为这个现象将会贻害无穷。读书和不读书,过的是不一样的人生,就算最后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啊!
看,《论语》中记载的“朝闻道,夕死可矣”,意在告诉我们为学识的充盈而读书;触,王国维墓碑上镌刻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意在指导我们为魂灵的丰满而读书;听,西南联大校歌中唱的“中兴业,须人杰”意在教诲我们为民族的腾飞而读书。
尼采曾有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我想:“每一个不曾读书的日子便是对时光的虚度。”最是书香能致远,一杯清茶,长卷在手,赏一字,觅一词,酌一言,观一段,览一卷。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何须花。
让不染纤尘的书声仍可回荡寒窗,让温暖如豆的灯火仍能闪耀夤夜。愿书声沁入人们的心脾,愿书香让人们生出更多芬芳的想象。
新闻推荐
周楼宾馆(原润鸿宾馆)位于滕州市北辛中路南、长途汽车站斜对面周楼居,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共6层)、门前停车场面积900平...
滕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滕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