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带来多重效益 “三跑田”变良田,地瓜亩产翻一番
□ 本报记者 张环泽 王德琬
本报通讯员 孙 颖 赵羽萌
连片的梯田排列得错落有致,层层厚土被灰色生态砖包裹着,形成了田成方、地成块、路相通、渠相连的农业生产新格局……这是记者12月2日在滕州市东郭镇北部山区看到的景象,作为滕州市近年来实施的投资最大、区域最广、效益最好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该项目总面积达3.5万亩,涉及34个村3万余名群众。
“项目自去年年底动工,10月底基本完工,整治前耕地多分布在丘陵与山坡上,这些山坡地不仅土壤沙化、土层浅,而且块小、坡大、没有路,是典型的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靠雨灌溉、看天吃饭’,成为项目区村庄农业生产的堵点痛点。”滕州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马兆鹏向记者介绍了项目区土地情况。
2019年,滕州市创新性引入山东明瑞土地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经过多次调研,确定了东郭镇北部山区连方成片的3.5万亩土地作为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区,这也是枣庄市首个引入社会资本运作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土地综合整治彻底解决了农村用地碎片化、无序化、低效化的现状,这点村民最有发言权。在北夏庄村,一片绿油油的麦田显得格外耀眼,麦田的主人夏学德打开了话匣子:“这么多年没敢种过麦子,今年土地给力,我在自家近两亩耕地上种上了小麦。”63岁的夏学德种了一辈子地,加上流转的土地共耕种了近18亩。“土地综合整治前,没有灌溉设施,连条像样的生产路都没有,种麦子对水肥条件和田间管理的要求很高,我就种地瓜、花生,到了收获的季节,拖拉机进不了地头,只能雇人从地里背出来、抬出来。”
北夏庄村党支部书记贺成金接过话茬,“村里共有4200亩土地,仅有700亩在当年‘农业学大寨’时进行了整理,其余3500亩土地全是零散无序的小碎块,最大的一块不超过一亩。”村民无奈地称:“种了几十年的地,数不清自家有几块地。”这样的土地遭到“嫌弃”,一些村民选择弃种,村里的撂荒地近200亩。
村里3500亩土地被治理后,耕地多出400亩,归村集体所有。消息传到周边地市,北夏庄村整齐有序的梯田也成了“香饽饽”。“今年4月,邹城市中心店镇新型职业农民李振东找到村里,流转了村集体的400亩土地和村民的110亩土地种地瓜。”贺成金高兴地说,每亩地租金450元,村集体仅此一项就收入18万元,摘掉了“空壳村”的帽子。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这也是土地综合整治的意义所在。”滕州市东郭镇党委书记颜丙磊介绍,据统计,该镇3.5万亩的山区土地经过综合整治后,新增耕地面积3800亩,全部归村集体所有,同时他指出,土地综合整治不仅是将零散的地块整理聚集、增加存量。“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要将薄地变为良田,还要兼顾土壤的改良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改造,使亩产效益显著提升。”
山东明瑞土地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总经理牛得草介绍:“我们对项目区的每寸土地深挖60厘米以上,使地表的熟土和地下的生土混合,抽取上万个点的样本进行实验,采用测土配方的方式配比有机肥,覆盖到深挖后的土地,改良土壤质量。”同时,修建近70公里的生产路、100多公里泄洪排水沟和200多座水利设施,灌溉半径3公里以内,灌溉率达到70%以上,形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生产条件。
9月底,北夏庄村的地瓜收获完毕,夏学德高兴地给记者算了笔账:“土地综合整治前,地瓜亩产2000斤,整治后提高到4000斤,每斤7毛钱,一亩地增收1400元。”东郭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邓荣迎给记者算了项目区的经济总账。他说,项目使大部分耕地质量大幅提升,年可新增粮食产能400余万公斤,综合增产效益达到872万元。
“耕地是最为宝贵的资源,是农村、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更是人民群众的饭碗。”滕州市委书记刘文强说,“通过实施大面积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我们新增了耕地面积并提高耕地质量,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举,努力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新闻推荐
本报讯(融媒体记者朱艳)“谢谢你们,多亏你们及时发现了我家孩子……”11月29日,柴胡店镇一村民握着民警的手激动地说。...
滕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滕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