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坐镇 合作社增产不愁 农村大众报记者张超通讯员孙海锋

农村大众报 2020-09-25 15:53 大字

老魏说,今年他真是开眼了,知道了什么才是第一生产力。

老魏名叫魏洪军,今年51岁,枣庄市山亭区城头镇李时村人。早些年在滕州市农村信用联社工作,内退后,回到老家创业,领办了一家种植合作社。

对种庄稼来说,老魏可是个外行。去年,他种植的小麦莫名其妙地减产了,换种后还是不行,向一些农业专家请教后,才知道是小麦吸浆虫在作怪。

为了消灭害虫,魏洪军一天给专家打了六七个电话,问使用什么药,如何喷洒,怎样喷效果好……问了一遍又一遍,恐怕出现错误。

去年还“上课”的老魏,今年咋就开眼了呢!老魏笑了笑,“今年有专家在俺这里坐镇。”

坐镇合作社的专家,一位叫高庆荣,山农大教授,省内赫赫有名的小麦育种专家;另外那位来头更大,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玉米分子育种技术和应用团队首席科学家徐云碧。

“都是我厚着脸皮邀请来的,一次不行就两次,次数多了他们就不好意思了。”为了合作社发展,老魏说他不在乎面子,只在乎“里子”。

“里子”是产量,是发展。在教授高庆荣的帮助下,魏洪军今年在合作社里推广小麦宽幅播种技术。“麦垄比过去的宽近一倍,一般的行距是19厘米,俺的是27厘米,这样通风、透光效果好,有利于小麦的成长,行距宽了小麦也不容易倒伏。”望着粮满仓,魏洪军眼睛笑成了一条缝。

宽幅播种技术不但增效还节本。过去老魏每亩播麦种30斤—35斤,现在只需20斤—25斤。

“今年虽然雨水少,但俺这小麦每亩都达到1200斤以上,比去年增产了近百斤,再加上每亩节省的麦种钱。合作社总共5000余亩地,算一算总账,这可是一大笔数目。”魏洪军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今年小麦能取得大丰收,功劳应归于帮助合作社的专家们。”

对今年的玉米收成,老魏也是满怀期待,“玉米采用了教授徐云碧的单粒播种技术,目前看长势也差不了。”由于品种好,颗粒饱满均匀,山农大直接到合作社来收购,每斤还能多卖2毛钱。

为带动更多村民致富,魏洪军又成立了集良种繁育、蔬菜种植、农技推广于一体的万恒土地合作社,先后打井6眼,购置联合收割机等设备40多台。“下一步要借助专家们的科研力量,进行小麦和玉米育种,推进合作社‘育繁推’一体化发展。”魏洪军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新闻推荐

滕州北池村盘活闲置资产,建起工业园 14家企业进驻,全村劳动力在“家”就业 农村大众报记者郭杰通讯员姚焕章隋仁德

9月17日上午,北池村里静悄悄的,半天看不到一个人。“能干动活的,基本都去上班了。”73岁的村民秦应立高兴地说。...

滕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滕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