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王牧天老师 马润涛
“白发多时故人少”“知交半零落”。
王老师生病住院的消息,是闵凡利6月27日下午在电话里告诉我的。放下电话我就和妻子商量,想第二天上午去医院看望王老师。
第二天早上,我像往常一样打开手机微信,突然发现宜芳兄发的讣告,这才知道老师已驾鹤西去。遗憾呀!我最终没能和老师见上一面。唉!老师走了,我刚才还在微信上向他问安呢……
我加王老师的微信时间并不长,多数时间是我向他请教写作方面的问题,有时候也互相转发一条两条认为有用的信息。但雷打不动的是,我每早都给老师发一个问安祝福的短信或视频。有一次,我给老师问安之后,接着他也给我回了一个问安的视频。这怎么行呢,哪有老师问学生安的道理?于是,我立即回复老师,让他以后千万别这样,学生问老师安理所当然,但老师问安学生可让学生消受不起。
从这看似寻常的小事,足可以看出老师的仁厚谦逊。在我和王老师几十年的交往中,我从他身上早已深深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而这次却让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老师待人的平等随和。
我和王老师相识于1976年7月县委举办的写作学习班,那次虽说是相识,也仅仅是我认识老师而已,私下里我并没有和老师有过接触。加之当时自己写作表现平平,又不善交际,我想王老师对我也不会有太深的印象。关于这段学习生活,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回忆文章,题目是《在县委写作学习班的日子里》,在文中我着重写了王牧天老师、吕宜坤老师和刘合光老师,该文曾发表在《滕州日报》上。这次为了怀念老师,和纪念那段美好时光,我征求一苇小弟的同意,特地让他将该文发在他主办的文学微信公众号“长河边”上。
我真正和王老师熟悉,是在写作学习班结束我被安排在县委办公室之后。有一段时间我参加县领导科学人才学研究会,为了撰写一篇《机遇与成才刍议》的论文,我第一次就机遇问题请教了王老师。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老师首先给我解释了什么是机遇,接着又讲了机遇与成才的关系。他说的话,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句是:机遇专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在一段时间里,这句话也成了我人生的座右铭。
1993年我进报社之后,与王老师的联系才逐渐多起来。有时候是向他请教学问,有时候也向他约稿。但不论是请教学问或者约稿,老师都是有求必应。在这期间他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一件事:有一次他到报社,正赶上我刚处理完一件让我生气的事,末了我脱口说出了一句粗话,想不到老师听了后严肃地批评了我。老师的话虽然当时让我脸热,但却成了老师对我一生的教诲,我知道这是老师为我好,他这是在教我做官先做人的道理。在我和老师相识相知的几十年里,他时刻都把我当成他的一名准学生和自己的孩子,不但教我怎样做学问,而且教我如何去做事做人。特别是在我处在人生低谷时,他总是想方设法地劝慰我,有一次他曾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润涛啊!我看你呀只适宜做学问,而不适合走仕途。”我知道老师是了解我的,他之所以对我说出这番话,也是对我的关爱和无奈。
2003年8月我离岗休息,随后便以作协的名义办了一个内刊《鲁南文学》,后又改为《荷风》。期间我与王老师的联系更多了,并多次登门向老师求教。有时是向他征询办刊的意见,有时是求他赐稿,有时也让他荐稿,有时甚至还请他为某作者的作品写评论。
这些年老师没少关心我,尤其是我在家养病期间,老师经常打电话询问和安慰我,并附带着问我又读了什么书?又写东西了没有?在那段时间我们聊得最多的还是写作的话题,有时是在电话里聊,后来加了微信就在微信里聊。中间让我记忆深刻的一次是,我在电话里告诉他我的写作遇到了瓶颈,因为没法出去采风,写作素材出现枯竭,并为此非常苦恼。老师听了我的话劝慰道:先别急,可以静下心来读点书,也可以写点文史随笔类的文章。为此,有一段时间按照老师说的,我还真读了几部经典,且写了一批文史方面的文章。
与王师交往久了,随之也越来越随便,有时向他报喜,有时也向他报忧。早些时候,我遇到了一件令我非常苦恼的事,感觉自己的作品越写越油,好像缺乏点什么,而自己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于是,我给老师发了一条微信,想请老师给我指点迷津。老师很快回复了我:
“润涛好!经常读到你的文章。文如其人,文风与人生阅历相关。你的文章,真诚,笃实,有生活,接地气,见人情,有温度。侧重于叙事,侧重于史实,写自然,写自己,已经写岀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经常写,这也是对滕州文化的一种贡献。如果说有不足,那就是缺乏‘点化’功夫,在‘虚灵化’和‘情致化’上少了些‘化’功。要读点哲学,读读诗话、词话,研习点艺术上的虚实相生的手法。从描写生活过渡到雕刻生活。这要耐心。不会一蹴而就。读你的《杏花雨》,笔调灵动多了。写,多写、写好,就会功到自然成。”
我很快便回复了老师,并感谢他的教诲。接着老师又回复道:
“你写作,天赋良材,且又多产;你发表,有自己耕耘过的园地,发表较多,颇得好评。这是别的作者所缺乏的天时地利人和。应当珍视利用。关于发稿,不过不要给得太轻易,因为在常理上说,唾手可得的东西,往往会被轻视。任何事,都要费一些斟酌。”
读过王老师的微信让我陷入了沉思,我仔细回忆了这几十年来的写作经历,期间老师对我的散文创作作过评论,也曾为我的一本书写过序言,但说的都是优点和夸奖鼓励的话,唯独这次指出了我作品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是呀,我早期的写作尚在学习实践之中,需要鼓励,而现在则不同了,写了这么多年应该有所突破和提高。我感谢老师能看到我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指岀症结所在,且给我指岀了一条不同的路。自己心里想,原来我在老师心里,我与一般作者还是有所区别的呀!
老师走了,世上那个最关心我的老师走了。前些天我刚和几位文友议过出书的事,我还打算叫老师给该书作序呢。老师呀,想不到啊,您就这样走了,从此世人再也看不到您作的序言了。
老师,请您一路走好!您将永远活在学生心里。
新闻推荐
日前,东郭镇组织开展了“四美”贫困户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对符合“诚实美”“洁净美”“勤劳美”“孝亲美”标准的贫...
滕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滕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