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汉德克:我感到了一种奇异的自由
奥地利剧作家、小说家彼得·汉德克斩获了201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评价他时写道“(他)凭借着具有语言学才能的有影响力的作品,探索了人类体验的外延和特性。”
“对获奖非常惊讶。瑞典学院做出这个选择非常勇敢。他们是好人。” 获奖后接受媒体采访时汉德克说。诺奖对他到底意味着什么?他意味深长地说:“我感到了一种奇异的自由,就好像我是清白的一样。”
德语文学“活着的经典”
1942年12月,汉德克出生于纳粹德国占领下的奥地利克尔滕州格里芬的一个普通铁路职员家庭。其生父是德国人,母亲是出生于奥地利的斯洛文尼亚族人。1961年,进入格拉茨大学读法律,开始参加“城市公园论坛”的文学活动,成为“格拉茨文学社”的一员。
1965年,首部小说《大黄蜂》出版,这也促使他放弃法律专事文学创作。而这一年,也是汉德克文学创作生涯中重要的一年。
同年4月,汉德克以一身嬉皮士打扮出现在了美国普林斯顿举办的德语文学社团“四七社”年会上,当年年会聚集着君特·格拉斯等一众德语文学知名作家。面对前辈,不请自来的汉德克破口大骂当时的德语文学墨守成规、语言软弱无能,并当面批评君特·格拉斯的小说没有意义,作家完全是个老旧的人物。这一“疯狂”行为使当时的德语文坛为之侧目。
两个月后,确立他在德语文坛不可撼动地位的实验性戏剧《骂观众》发表。“你们这些牛皮大王,你们这些沙文主义者,你们这些犹太资本家,你们这些丑恶的嘴脸,你们这些跳梁小丑,你们这些下等人……”犀利的话语使戏剧性与戏剧场断裂开来,没有情节、没有事件,无名无姓的演员在台上“肆意”辱骂台下观众。这部藐视观众、藐视剧场、立志打破第四堵墙的作品在法兰克福的首演便引起轰动。随后,他最著名的剧作《卡斯帕》发表,这已经成为德语戏剧中被排演的最多的戏剧之一。
汉德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霍普特曼奖、德语文学界的最高荣誉毕希纳奖、卡夫卡奖、国际易卜生奖,以及托马斯·曼奖、拉扎尔国王金质十字勋章等,都成为其囊中之物。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曾说:“汉德克是活着的经典,他比我更有资格得诺贝尔奖。”
由于其母亲是斯洛文尼亚族,汉德克成了瓦解中的南斯拉夫的同情者和北约空袭的批判者,1996年出版的旅行随笔《多瑙河、萨瓦河、摩拉瓦河与德林纳河的冬日之旅:或塞尔维亚求公义》,批判了媒体以“语言毒药”蒙蔽公众,一时成为众矢之的。
对于文学之外的争议,汉德克说:“我在观察。我在理解。我在感受。我在回忆。我在质问。” 他的戏剧《独木舟之行或者关于战争电影的戏剧》和随笔《在泪水中质问》等作品,就是在用文学的方式呼唤人性、控诉战争。
获奖后,《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意志报》和《法兰克福评论》等德国主流媒体不约而同地做出了“实至名归”的评价。汉德克中译者之一、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韩瑞祥说,汉德克获奖,对诺奖评委会来说是一个进步。
“好的作品不怕等待”
相比于西方文坛,中国对于汉德克的回应慢了一些。很长一段时间,国内都没有正式出版的中文译本,一批热衷于实验戏剧的读者只能读到汉德克剧作的手抄本,直到2013年,才有正式的中文译本。从2013年到201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世纪文景共推出了包含《骂观众》《无欲的悲歌》等在内的20多部作品。
“这一天来得有些晚。”译者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梁锡江对《工人日报》记者说:“汉德克的翻译晚了30年,如果80年代初汉德克的译本就能进入中国,其作品中的实验、反思正好契合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汉德克的影响力也许会更大。”几年前,《汉德克文集》主编韩瑞祥找到他,希望翻译汉德克的作品。“我就选中了1966年的那部轰动性的《骂观众》,因为篇幅不长,大概花了半个月的时间翻译完成,期间做了两次修改。随后又翻译了他的《圣山启示录》,在翻译过程中,我对汉德克的了解也越来越深,也更加敬佩他的探索性与知识的丰厚性。”
因为《骂观众》,汉德克一度被贴上“反叛”“先锋”“离经叛道”的标签,但梁锡江以为不然。“汉德克是一个求真的作家,有着典型德语文学作家身上探求自我、探求灵魂的特性。”汉德克对梁锡江说过,他并不觉得自己很先锋。在谈到《骂观众》的时候,他其实想到的是披头士的歌《I want to hold your hand》。他认为他看到了世界的某种真相,希望把真相传递给观众们,希望和观众有互动。“他看到了世界的残忍、缺憾,他想用自己的方式、用文学的方式去弥补世界的缺憾。”
汉德克推崇歌德:“在他(歌德)漫长的人生中也经历了好几个阶段,每次危机最后形成了他自己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作家的作品变得更有旋律,或是它的语言和形式变得更能展现出自己的发展。” 梁锡江说汉德克就像歌德一样,每个阶段都会停下脚步回首反思过去的时光。
汉德克与中国
虽然作品中译晚,但这并不影响读者群体的形成。孟京辉是其忠实“粉丝”,愿为他“效犬马之劳”。孟京辉说,在他导演的《我爱XXX》中就有一部分“完全抄袭”了《骂观众》,“说是抄袭,实际上也是致敬。他的文化思想与我们有点接近。”
可能更多的读者是因为文斯德的电影《柏林苍穹下》而受影响,汉德克系列作品责编陈欢欢就是其中一位。2010年前后,出版汉德克系列作品在出版社正式立项,2012年到2016年,全部作品出版。陈欢欢回忆说,“他的每部作品都有新的尝试,风格总是在多变中,所以每编辑一部作品都像面对一个新的作家。”对于自己风格的多变,汉德克曾说自己是一个“违抗者”,“作为一个作家,不能是一个常规的东西。”
对自己中文版的作品,尤其是《无欲的悲歌》,汉德克非常满意。1971年底,汉德克的母亲自杀,小说《无欲的悲歌》讲述的正是他母亲的生与死,蕴含着一种无声质问社会暴力的叙述语调,这也是他唯一的一部偏自传性的小说。
从第一部作品《骂观众》出版以来,出版社方面就一直邀请汉德克来访中国,2016年10月汉德克有了中国之行的计划。动身之前,汉德克读了许多中国的作品,“我觉得老舍非常有趣,而且非常好,就像一个编年史的作家。……我自己也曾经希望过成为这样一个编年史的作家,但是也许因为我个人身上主观的色彩太强了。”
回忆起汉德克的第一次中国之行,陈欢欢说对于他的书迷而言,“像是过年”。面对中国读者的热情,汉德克说“我虽然在中国做客,但我很难去扮演世界级作家的角色。”
汉德克所谓的很难扮演世界级作家,是自谦,也是他的一种文学理念。“我的榜样是歌德,他提倡世界文学,而不是国际文学。世界的文学一定是自己的,真正的这种从自我的民族的一些东西出发,才真正具有一种世界性文学的。”
译者和责编对汉德克作品中所体现的民族性感受很深。“和德语作家最大的不同就是,汉德克比较善于关注弱势群体和所谓的普通人生活,同时又能用优美的笔调,用超脱的、富有同情心的幽默感去描述这一切。汉德克真切地把‘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理念写入了自己的作品之中。”梁锡江说。
新闻推荐
近日,龙泉街道董村居第一书记颜璐在为居民指导手工制作技巧。近期,龙泉街道董村居为本村缺少技术的闲散劳动力争取到简...
滕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滕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