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为何垂青 造梦者 叛逆者?

华西都市报 2019-10-13 02:58 大字

北京时间10月10日晚7点,诺贝尔文学奖公布2018年度、2019年度两届获奖者,获奖作家是波兰女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奥地利戏剧家彼得·汉德克。这也是诺贝尔文学奖119年历史中的第五次“双黄蛋”。

1987年,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以诗集《镜子里的城市》登上文坛,而后接连出版长篇小说《书中人物旅行记》《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等,受到波兰评论界的普遍赞扬。其魔幻的书写风格,反映出波兰居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她内在的神秘的世界观。

彼得·汉德克被奉为奥地利当代最优秀的作家,也是当今德语乃至世界文坛始终关注的焦点之一。汉德克的一生可以说是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像许多著名作家一样,他以独具风格的创作在文坛上引起了持久的争论,更确立了令人仰慕的地位。

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发布会上,评委会主席安德斯·奥尔森表示,“托卡尔丘克的作品以移民和文化变迁为中心,充满了智慧和精妙的魅力。”“汉德克则是一个更具争议性的选择。”他表示,这名奥地利作家是当今小说界最具影响力作家之一,从1966年起就一直处于争论之中。

虽然面对很多争议,很多误解,但汉德克依然获得了无数人的尊重。他一生获奖无数,诺奖之于他,似乎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而托卡尔丘克则像一个朴素的造梦者,梦境与现实的交织是她笔下最常见的场景,它们的界限常常渺不可寻,甚至梦境比现实更加庞大,心理学隐喻与诗化的写作方式、浓郁华丽的文笔与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都是她的代表性风格。

彼得·汉德克

活着的经典

无欲的悲歌

作为当代德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驰骋文坛半个多世纪,彼得·汉德克早已被视作“德语文学活着的经典”。美国作家厄普代克对他毫不吝惜溢美之词:“毫无疑问,汉德克具有那种有意的强硬和刀子般犀利的情感。在他的语言里,他是最好的作家。”2004年,耶利内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也不忘向他致敬:“汉德克比我更有资格获奖。”而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正是:“以独创性的语言探索人类经验的广度和特性,影响深远”。

《骂观众》惊世骇俗的剧本

1942年,汉德克出生在奥地利克恩滕州格里芬一个铁路职员家庭。父亲是德国军人,母亲来自斯洛文尼亚。孩童时代随父母在柏林的经历以及青年时期在克恩滕乡间的生活都渗透进他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里。

1961年,汉德克进入格拉茨大学读法律,开始参加“城市公园论坛”的文学活动,成为“格拉茨文学社”的一员。1966年,他的第一部小说《大黄蜂》的问世促使他放弃法律专事文学创作。他曾表示:“我的创作都来源于我自己,还有对人类的怜悯。读大学修习法律史时,有位老教授,他的声音非常好听,充满了怜悯,他给我们讲了个故事,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共度一夜后杀死了她,但他并不知道自己为何要杀她。他给同学们讲这故事时,现场只有我在认真地听。我告诉自己,这就是一个生命的故事。你杀了一个人,然后离开,不是为了逃跑,而只是想去另一个地方,你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老教授讲故事的声音让我认识了自己,我在这个故事中发现了一些比我自身更好或更坏的东西。我想,那就是文学。”

同年汉德克发表了惊世骇俗的剧本《骂观众》,在德语文坛引起空前的轰动,让他一举成名。《骂观众》是汉德克对传统戏剧的公开挑战,全剧没有传统戏剧的故事情节和场次,没有戏剧性的人物、事件和对话,只有四个无名无姓的说话者在没有布景和幕布的舞台上近乎歇斯底里地“谩骂”观众,从头到尾演示着对传统戏剧的否定:“这不是戏剧。这里不会重复已经发生的情节。这里只有一个接着一个的现在……这里的时间是你们的时间。这里的时间空间是你们的时间空间。”

《无欲的悲歌》一个真实的编年史

像许多著名作家一样,彼得·汉德克以其独具风格的创作在文坛上引起了持久的争论,更确立了令人仰慕的地位。从1966年成名开始,汉德克为德语文学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因此获得过多项文学大奖:霍普特曼奖(1967年),毕希纳奖(1973年),海涅奖(2007年),托马斯·曼奖(2008年),卡夫卡奖(2009年),拉扎尔国王金质十字勋章(塞尔维亚文学勋章,2009年)等。

而汉德克的作品进入中国读者视线,则有九部。全都由文景出版社出版,分别是《骂观众》《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无欲的悲歌》《左撇子女人》《缓慢的归乡》《去往第九王国》《形同陌路的时刻》《试论疲倦》《痛苦的中国人》。

其中,《无欲的悲歌》创作于汉德克的母亲自杀之后。1971年底,汉德克的母亲自杀,母亲被异化的人生成了他挥之不去的阴影。“《无欲的悲歌》讲述的就是我母亲的生与死,它是一个真实的编年史,这些描写不是我想象出来的,正因如此,它成了我作品中最成功的一部。”

汉德克笔下的母亲钟爱文学,因为文学能让她解脱,使她有能力来“谈论自己”,但她无法逃脱社会角色和价值观念的桎梏,最终选择了自杀。《无欲的悲歌》蕴含着一种无声质问社会暴力的叙述语调,在当年德语文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国之行 遭遇了热烈围观

2016年,汉德克曾到访中国,在上海北京及乌镇均举办过活动。在中国媒体的报道里,这位盛名在外争议不断的作家特立独行而偶有失控。他来华的第一天正逢鲍勃·迪伦获奖,他直言:“这是个巨大的错误!鲍勃·迪伦确实很伟大,但他的歌词没有音乐什么都不是,诺奖评委的这个决定是在反对阅读,甚至是对文学的侮辱。”

从上海到北京,汉德克遭遇了热烈围观,应接不暇的对谈和采访令他疲惫不堪。他称自己在抵达的第二天,就已经开始怀念平日在巴黎近郊静心写作的生活了。他说:“有的时候我面对一片无人的原野写作,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到大自然当中去写。我其实对于写作本身也害怕。写作并不是正常的,你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写出来。我现在74岁了,仍然可以说写作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这对我而言仍然意味着一种历险。”

封面新闻记者施诗晨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太古之沿

以梦为始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是有些陌生的。这位波兰籍女作家出生于1962年,是波兰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授奖词称,托卡尔丘克“有着百科全书般的叙述想象力,把横跨界限作为生命的一种形式”。

1985年,托卡尔丘克毕业于华沙大学心理学系后,在波兰西南边城瓦乌布日赫的心理健康咨询所工作,同时兼任心理学杂志《性格》的编辑。1987年凭借诗集《镜子里的城市》在波兰文坛崭露头角。此后常在《雷达》《文学生活报》《奥得河》《边区》《新潮流》《文化时代》和《普世周刊》等报刊上发表诗歌和短篇小说。

之后接连出版长篇小说《书中人物旅行记》《太古和其他时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等作品,成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波兰文坛的一颗璀璨新星。1997年,她放弃了公职,专心从事文学创作。

心理医生

这份工作给她启迪很多

托卡尔丘克曾两次获得波兰文学最高荣誉“尼刻奖”评审团奖,四次获得“尼刻奖”读者选择奖。2018年,她凭借最新作品《航班》入围布克国际奖,并最终获奖。诺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评价她是一位“辉煌壮丽的作家”,并视为叛逆的同路人。

学习心理学的经历极大影响了托卡尔丘克的创作风格。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作品经常探讨个体的梦境或集体的潜意识,习惯用碎片化的小故事组成一本完整小说。在一次采访中,当被问到心理学研究如何影响她的写作时,她说:“心理医生这份工作启迪了我很多,首先就是要仔细聆听他人,每个人都有成千上万的故事要告诉你,这些故事足以成书。”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她定居在离瓦乌布日赫不远的农村,成为乡情、民俗的守望者,但也并非离群索居,邈与世绝。她乐于与人交往,更喜欢外出旅游。作家迄今的成功,绝非评论界的炒作抑或幸运的巧合,而是由于她所受到的各种文化的熏陶,正规、系统的心理学教育,以及广阔、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一切都为她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她的才华得以充分地发挥。

新颖写法

大众阅读的“挑战”

2017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首次被译成中文,由后浪出版公司引入国内,引发许多讨论。这部作品接近马尔克斯风格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心理学隐喻与诗化的写作方式、浓郁华丽的文笔都令其获得颇多赞誉。

另一方面,它新颖的写法也成为大众阅读的“挑战”。整部小说没有连贯的叙事,而是由数十个片段组成。而这种写法,与其上一本小说《太古和其他的时间》一脉相承。

尽管托卡尔丘克的两部小说未以“辞典”为名,但这样线索纷纭的写法与词条的编纂形式,不由得让人想起“辞典小说”。

上世纪80年代,塞尔维亚作家米洛拉德·帕维奇的《哈扎尔辞典》以一部好似“梦的拼贴画”的奇书,开了“辞典小说”的先河,此书由红、绿、黄三部组成,各部又由不同的词条编纂而成,词条中人物忽生忽死没有定论,梦境与现实互相穿越,似真似假、扑朔迷离。

其书译者易丽君评价她,建立了这样一种信念:文学作品可以是既易懂同时又深刻的,它可以既简朴而又饱含哲理,既意味深长而又不沉郁。在她的小说中,日常生活获得了少有的稠度,充满了内在的复杂性、激烈的矛盾和冲突,以及耐人寻味的转折和动荡不安的戏剧性。

封面新闻记者施诗晨

《世界文学》主编高兴:

诺奖像道强光会照亮获奖者

《世界文学》主编、著名文学翻译家、学者高兴曾经写过一篇书评《你分明在走进一座小说共和国——读《最佳欧洲小说(2011)》,专门谈到托卡尔丘克的《世上最丑的女人》,称是属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优秀小说。高兴在评论中写道:“读完这篇小说,我的脑海里不断出现两个字:特别。一部特别的情感小说,一部特别的心理小说,一部特别的哲理小说,一部特别的寓言小说,那么的细腻、深刻、悲伤、肌理丰富,让人久久地回味。”

封面新闻:听闻这两位作家获奖,您感受如何?

高兴:我稍感意外,波兰此前已经出过多届诺奖得主了。但细想起来,他们的实力是完全够的,称得上实至名归。

封面新闻:对于国内不少读者来说,托卡尔丘克的名字和作品显得比较陌生,您有怎样的认识?

高兴:她是个完全靠作品说话的人。东欧的很多作家往往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但是托卡尔丘克完全靠作品说话。我觉得在目前的波兰作家中,她是最好的小说家。此外,波兰还有一位同样优秀的作家、诗人扎加

耶夫斯基。之所以没有颁给诗人,我想是因为诺贝尔文学奖有一个微妙的平衡问题。之前波兰作家获奖的都是诗人,先是米沃什,后来是辛波斯卡。

封面新闻:在您看来,托卡尔丘克作品最大特色是什么?

高兴:托卡尔丘克在中国还是比较小众的作家,大家对她的作品相对陌生。她的文学魅力在于能够对人的内心进行非凡的刻画,把人们心中最微妙、最复杂、最细腻的东西呈现出来,这就是一个“文学高手”所需要的特质。她的中篇、短篇写得都非常精准,深入人心的能力太强了。

封面新闻:对于她接下来在中国的读者,您有怎样的预测?

高兴:正因为有大量作品还没有被介绍过,引进她的作品还是有很大空间的。而且诺贝尔文学奖就像一道强光一样,会照亮获奖者。相信之后很多国内的出版社会抢着出版她的作品。我主编的“蓝色东欧”译丛,也会重点引荐托卡尔丘克。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实习生张谌

新闻推荐

2018、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出炉 波兰奥地利作家分获殊荣 一个“构建”梦境的女人 一个“谩骂”观众的男人 双双爆冷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奖终于公布了最终“答案”。北京时间10月10日晚间7点,诺贝尔文学奖公布,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滕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滕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