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设施完善 生活质量提高 城市更新提质 人居环境改善

枣庄晚报 2019-10-10 10:16 大字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的数据显示,枣庄市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78年的不足10平方公里扩大到如今的215.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加到14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88%。先后创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群众生活居住质量都有了很大提升,昔日煤城逐渐蜕变成为自然生态、宜居宜业新枣庄。

1961—2004年 稳步发展期

1961年,枣庄改建为省辖地级市,1983年,枣庄市组团式城市格局形成:辖5个区(市中、薛城、峄城、台儿庄、山亭),1个县级市(滕州市),17个街道办事处,44个镇,3个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原有的城市格局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建设发展需要,1999年,省人民政府批准枣庄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枣庄市行政中心在薛城,即依托薛城区、枣庄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枣庄矿业集团驻地建设新城区。当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最终确定了以枣(庄)—薛(城)中心城为核心,东西扩展、相向对接、两极膨胀的建设思路,划定了三区合一的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

上世纪80年代,市驻地城市道路建设稳步推进,新建了光明路、文化路、振兴路等城区主要道路。上世纪90年代,文化西路、光明西路、龙头西路等道路相继建成,同时大修了解放南路、君山路、十里泉路,拓宽改建了青檀中路,改建了西昌路,城区的道路框架基本形成。进入二十一世纪,各区(市)城市规模逐步加大。

2004—2012年 快速发展期

2004年6月,市驻地正式迁至新城,行政中心区正式建成投入使用,全新的城市框架初步形成。2007年,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将枣庄市定位为山东省重要的能源、建材和煤化工基地、鲁南城市带中心城市之一,标志着枣庄进入一个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2004年到2012年,全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10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加了40.4万人,道路面积由2122万平方米提高到3097万平方米。滕州市、薛城区、市中区同步开展的新区建设,城市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一大批城市建设项目建设完成。近十年间,一大批城市主干道相继建成交付使用,构筑了新城区“六纵六横”的主干路网及完备的支路相结合的道路路网系统。大量道路建设使市中区、薛城区、高新区路网对接进一步加快,城市道路的通达性、便捷性进一步提升。

各区(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快。新城建设成为枣庄全新的行政中心和文化中心。新城行政中心的建设全面推动了中心城区纵深发展,市直各部门办公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教育、医疗、商贸、住宅等服务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启动建设40万平方米的大型文化体育设施——枣庄市民中心。城区公园由22个增加到35个,增幅为1.6倍,居民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城市生态和城市功能得到极大改善。创建完成省级园林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增加3450公顷,增幅达2倍多。

2012年至今 提质发展期

2012年以来,随着棚户区改造、旧城更新、新城建设、东西对接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一大批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的重点基础设施的兴建、投入运营。2012年建设了跨越三区的榴园大道工程、市中区西沙河治理工程、薛城区城南路网建设、新城集中供热调峰热源厂建设等重点项目;2013年建设了新城龙潭公园、祁连山路带状公园、滕州市杏坛广场和秀美荆河综合治理工程等重点项目;2014年实施了市中区东沙河治理峄城区坛山森林公园工程、台儿庄区行政新区建设等重点项目。2015年建设了市中区齐陶路、山亭区北留路、枣庄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薛城区城市森林公园、全市城市裸露土地绿化工程、枣庄市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项目、滕州市弘道公园和北辛植物园等重点项目;2016年建设了市中区中兴大道和青檀路公铁立交桥、“气化枣庄”工程、城区集中供热工程、山亭开发区路网及配套工程、滕州市垃圾焚烧发电工程等重点项目;2017—2018年实施了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整治等生态绿色工程建设,城市建设发展向着创新、和谐、绿色的方向稳步前进。

枣庄市的城市化建设在进入提质发展期之后,环境变得更加优美,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区配套不断升级,人居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记者 董艳 文/图)

新闻推荐

滕州市开展基本公卫服务项目绩效考核

本报讯(特约记者张鑫)近日,市卫生健康局组织开展滕州市2019年度上半年基本公卫绩效考核工作,以此进一步掌握各基层医疗卫...

滕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滕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