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手艺 传承焕新生

鲁中晨刊 2018-10-16 01:02 大字

□记者 时晔然 吴健

依山傍水的吕家楼村风景秀丽□记者 张晨 摄

●小史记

牛泉镇吕家楼村村民自明洪武三年聚居此处,繁衍生息。村中现有吕、李、鹿三姓,三姓之中以吕氏居多。莱芜吕氏雕刻源于清咸丰同治年间,迄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六代传承。吕中志是吕家石雕的创始人,技艺精湛,名扬一方,修桥铺路、打井筑坝、刻碑立传、修建园林等都有他的身影。

“吕家石雕”作品题材广泛,加工工序烦琐,做工严谨,各种雕刻手法运用灵活,给人恢宏大气、精巧绝伦之感,其作品广泛分布在莱芜各个地区,受到人们一致好评。2017年,凭借着精湛的雕刻技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吕家石雕”被评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为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秋高气爽,气候宜人。9月29日,记者来到牛泉镇吕家楼村,只见宽阔整洁的水泥路一尘不染,横贯村庄,道路两侧栽种的绿化苗木生机盎然。在村中央的一片空地上,新的便民广场正在施工,镂空的围墙让人赏心悦目,工人们正在铺设花砖,乒乓球台和篮球架已经安装完毕。“2007年我们村就开始了美化亮化行动,大街小巷全部铺设了水泥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建起了文化广场。”村支部书记吕宪泉说。

从村委大院出门,往西走过两个胡同,一座高大的石牌坊映入眼帘,牌匾上写着“忠厚传家”四个大字,牌坊两侧悬挂着镂空的石灯笼,门内传来一阵阵抛光机打磨石材的声音。走进门内环顾四周,墙根前摆放着各种石刻、鸟兽石雕、石桥围栏。吕有云26岁的儿子吕泽林正戴着防护镜,坐在一块大青石上雕刻碑文,叮叮当当的声音清脆入耳。

见到记者,吕有云沏上一壶热茶,众人端坐好了,他打开了话匣子。据吕有云介绍,吕家石雕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备料、选料、设计、制作模型、画图、粗刻形、细雕琢、上色、打磨等过程。“我13岁时就开始学雕刻,小时候条件艰苦,技术落后,只能借助锤、钎、撬等工具生挖硬凿,效率低,费时费力。后来技术发展了,采石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吕有云说。吕有云告诉记者,他学徒时祖父十分严厉,挨打受罚就像家常便饭,在以后40年的工匠生涯中,他经历实践和创新,掌握了石雕的传统工艺和技法,得祖父和父亲真传,熟练掌握了石雕的传统工艺和技法。每次有邻里上门求助,吕有云总是不厌其烦。“人家来找咱帮忙,就是看中咱的技艺,觉得是知己,咱不能推辞说闲话。”吕有云说。

今年26岁的吕泽林是吕家石雕的第六代传人,自小乖巧懂事,六七岁时就给爷爷打下手,给爷爷递物拉线,长大后渐渐领会到了吕家石雕的传承意义,毅然放弃安稳的工作,回家学习祖传石艺。“我做学徒已经五年,比较熟练地掌握了传统工艺基本功。我今后会持之以恒,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吕泽林说。

在吕家楼村的云台山烈士公墓中,现留有清朝石碑两座,残损龙头碑帽一顶,清“大字寿”碑身一块,吕氏谱碑一座,碑身字迹清晰可见,“文革”期间遭损,后来校舍重建,残存碑块经过精心修复。“这几块石碑均都是出自我的老祖吕中志之手,是我们吕家石雕的艺术品代表作。”吕有云说。

吕家楼村不仅文化底蕴深厚,也有优质而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1985年,国家开始放开农副产品购销,时任村支书吕克发动员群众发展购销,但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许多村民思维受限,不敢放开手脚。为了消除村民顾虑,时任村支书吕克发与人合伙购销花椒,带头养兔子,带领大家放心大干起来,慢慢地走上了致富路。

近年来,村民吕全明从事山楂干加工行业,目前拥有10条山楂加工生产线,每年从全省各地收购100万公斤左右的山楂,吸纳60余名村民在企业打工。村民刘爱晨今年60多岁,在这所加工厂打工了3年。“山楂这几年行情越来越好,每斤能卖到1块钱。”刘爱晨说,“在合作社打工一天七八十元,全年收入将近一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村民吕翠苓今年64岁,从事农副产品购销有30多年,每年从四川、甘肃和莱芜当地买进30万斤花椒,经过初加工后运到枣庄滕州的调料市场,每年有20多万元的利润,还带动了10余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今后,我们要在提升农产品品质的同时,做好标准化生产,打好农产品品牌效应,让我们村的特色产品更好地走出去。”吕宪泉说。

吕泽林正在雕刻碑文□记者 李子钰 摄

吕有云家门口的石牌坊□记者 李子钰 摄

吕家楼村远景□记者 张晨 摄

新闻推荐

发挥代表作用 凝聚发展合力 南沙河镇组织人大代表开展“我为‘双招双引’献一策”活动

南沙河讯(通讯员王庆祥)自加快滕州发展暨双招双引大会召开之后,连日来,南沙河镇围绕争当全市“双招双引”的排头兵这一目...

滕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滕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