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他用双手传递温暖无数的冬夜不再寒冷入行近30年,56岁送煤人王开中每天送煤十多吨

济南时报 2017-11-21 15:11 大字

王开中将一袋袋煤抱起后扔到机动三轮车上 记者刘玉乐 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这么一群人,拉着地排车穿梭在大街小巷,将一吨吨蜂窝煤送到千家万户。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市民用上了集中供暖,送煤工这个行业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曾经的送煤人却依然活跃在街头,传递温暖。今年56岁的王开中已经入行近30年,运输工具也由地排车变为机动三轮车。“只要能干就继续干,我只要一天不干活,就不得劲儿。”他朴实地说。

每天工作15小时 送一吨煤等于抱50斤重物80次

早上6:30,天刚蒙蒙亮,一辆满载31吨清洁型煤的大货车停在经十路宋庄立交桥西头,早已等候多时的王开中与其他4名工友一起爬上大货车,将一袋袋清洁煤抱起后扔到各自的机动三轮车上。一袋清洁煤重50斤,每吨清洁煤可装40袋,卸货、运输、搬运,到达用户家中。在一卸一搬的过程中,意味着王开中每送一吨清洁煤,就要抱起50斤的重物80次。“干这点活儿简单,而且越干身体越好。”这在常人看来异常艰巨的工作,王开中却如此轻描淡写。

上午9:00前后,车上的清洁煤已经运送大半,王开中却一直没有休息。“这一车的煤球,一上午就差不多送完了。”王开中告诉记者,他们上午的工作就是把这些煤送到周围的4个村庄,离着倒是不远。不过,这些煤送完后,他们还要赶到黄岗,去送蜂窝煤和块煤,这一天下来能送十多吨煤,跑十来个地方,干完怎么也得晚上9点多了。

4块钱的油条、1个肉夹馍、2个鸡蛋,就是王开中的早餐。不过,相对于丰盛的早餐来说,他的午餐可能只是一碗拉面。用他的话说,只要早上吃好了,这一天都有劲儿干活。虽然已经年近六旬,但王开中却浑身充满力量,近30年的重体力劳动,他不仅没有像大家想象的那样伤痕累累,反而更加健康。他笑着说,干了这么多年活儿,从来没有受过伤,腰和腿也都没一点毛病。

爬楼5小时挑煤1700多块 下楼就当休息了

1984年,王开中抱着打工赚钱的希望,从老家滕州来到济南,成为一名建筑工人。1989年,经人介绍,他当起了送煤工,这一干就是28年,靠着一双手养活着一家四口。谈起为何会成为一名送煤人,他笑着说:“因为这一行时间自由,好请假,挣得也和别的工作差不多,所以我就开始干了。”那时候还是计划经济,买煤要有票,全市有60个煤点,买的人多,排队的时间特别长,他每天凌晨3点就到煤店去等着,有人来买煤,就拉着地排车去送,又慢又累,一天也就送2吨煤,但还得干到晚上11点多,因为时间都花在排队上了。

随着城市的发展,没有安装电梯的多层住宅日益增多,相对于最初的平房来说,每天爬楼成了王开中的必修课。2000年,王开中拉着1.5吨的蜂窝煤到居民家中送煤,望着住在6楼的用户,他一咬牙,挑着蜂窝煤就往楼上爬。“那时候一吨半蜂窝煤有1700来块,我搬了整整五个半小时才搬完的。”王开中说,他们的工钱是按运送的数量来算,要想搬得多就得爬得快,这5个多小时他都没歇着,不停地搬,每次拿着挑子下楼的工夫就当是歇着了。

多年送煤练就绝活 双手能搬15块蜂窝煤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是对王开中这样的送煤人最贴切的形容。摘下手套,他的双手已经黢黑,甚至连指甲缝内都填满黑色的煤灰。正是这双有力而粗糙的双手,曾为无数家庭送去冬日的温暖。多年的送煤经历,让他练就了一身绝活。“我能双手一次性搬起15块蜂窝煤,而一般人最多也就能搬五六块。”他自豪地说,其实搬蜂窝煤也是个技术活,掌握不好技巧,一是搬得慢,二是容易受伤。

2002年,王开中将远在滕州老家的媳妇接到济南,而他们的儿女,也已在济南谋得一份职业,一家四口就这样在济南团聚。现在,王开中已经当了爷爷,对于送煤这个行当,他的子女曾反对多次,但他始终坚持到现在。“我不干这个又能去做什么呢?”王开中说,过几年就六十了,但他还是不愿放弃这个工作,希望能干到干不动为止。(记者王铮)

新闻推荐

小区未设垃圾桶 居民都往这儿扔 路边垃圾桶常外溢

晚报讯(记者姚付林摄影报道)近日,在滕州市红星小区西邻的道路上,路边的垃圾桶不堪“重负”,很多垃圾外溢到垃圾桶以外的地面上。记者注意到,垃圾桶内的垃圾已经“冒尖”,地上散落着一些生活垃圾,几块用完...

滕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滕州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