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戏 年戏

滕州日报 2021-02-22 23:53 大字

在我的印象里,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过年是村戏班子最为活跃的时候。以我们村子为中心,仅周围相邻的村子就有四五个村戏班子。其中名声大的有赵泉村、岩下村两个村戏班子,好像唱的都是山东梆子。早年在我们村里流传着两句顺口溜:赵泉的戏不用点,大破洪州地长板;岩下的戏不用看,刀劈杨凡薛丁山。意思是说,这两个村戏班子都有自己的保留剧目,也可以说都有自己的招牌戏。

在我们村子西面相邻的公社,也有一个村戏班子,并且距离我们村子很近,他们的剧种好像是柳琴戏。我之所以还记得,全因为该戏班子出了一个名角,兰妮。那年年后戏班子在我们村后街广场唱戏,听的就是兰妮唱的古装戏。我那年才十多岁,还不懂得戏,有时看完戏连戏名都不知道,就更别说是戏的内容了。不过,兰妮俊美的扮相和优美的唱腔却吸引了我。并从戏中的人物故事里,我初次知道了男女间的那些事,且记住了那个叫兰妮的女子。说来也巧,十多年后我进了城听老乡说,那个让我心仪的女孩——兰妮嫁给了一个比我高一级的校友,我羡慕了那个校友很久。

相对于上面三个村戏班子,我们村的戏班子成立要晚得多,是在60年代大唱样板戏时组建的。那时候不叫戏班子,而是叫宣传队。我们村的宣传队除了配合形势教育演一些自编的小节目外,还把京剧样板戏改编成柳琴戏,先后演过《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有一个时期,为了配合阶级教育,还排演过《一块银元》和《血泪仇》。

村宣传队排演剧目,多选在冬季农闲时,而演出也多是选在春节期间。当然,如果平时村里有重大活动,有时候也演一些小节目或者样板戏的唱段。我初中毕业回村劳动那两年,曾参加过一段时间的宣传队,并编过一次节目。那次为了到袁庄村公社改河造地工地慰问民工,村党支部让宣传队临时组织了一台节目,其中就有我编的一个节目。那次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并得到了公社党委领导的表扬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60年代之前,我们村虽没有戏班子,但村里几乎每年春节都请外村的戏班子到村里演出。在我的童年记忆里,到我们村演得最多的是山亭区格上村的马家戏班子。不过这样说也不准确,因为每次请格上村戏班子都是我们东西两个村子共同筹资,戏台子就搭在两村之间的古路沟边。我印象最深的是1964年春节演出,至今记忆犹新。

1964年春节的演出,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演出。三年困难时期刚过去不久,人们的生活刚刚有所好转,两个村的党支部根据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就把请戏班的事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

那次请的仍然是山亭格上村的戏班子,该戏班因为班主姓马,后来被人们称为马家班。说来我们两个村子的人家也是马姓居多,尤其是西堌城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家姓马。并且从马氏族谱看,两地马姓人家又同属一支一祖,所以请马家班来演也顺理成章。不过也不仅仅是同宗同族的原因,主要还是马家班的演出水平在我们那一方算是首屈一指,方圆几十里谁不知格上村有个唱山东梆子的剧团——马家班?

年初二开戏,一共唱了三天。在那些天里,我们两个村子异常热闹,凡是家有出嫁的闺女或者老亲的,两天前就把客接到了家里。那些天也忙坏了村里的女人们,她们除了看戏,还得忙着做饭招待亲戚。不过也好准备,因为家里备的年货还没吃呢。

首场的踩台戏是我们村的党支部书记张士廷唱的,他扮的是武生,至于唱的什么,对我这个十多岁的孩子来说就不知道了。张支书一岀场就博得了满堂彩。血气方刚的他,底气十足,唱腔宏亮,在当时没有扩音设备的情况下,声音仍能灌满全场。

唱了三天大戏,其实我听得并不多。我那时听戏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听武戏,爱看背后插着小旗、头上戴雉鸡翎的白袍小将,譬如罗成和杨宗保;我特不喜欢听文戏,尤其讨厌一张口就咿咿呀呀的小生。不过,那次听兰妮的戏就不一样了。要问为什么?其实我也说不清楚。

通常情况下,孩子多数贪玩,又何况坐那么长时间呢?

戏台旁边是摆摊卖东西的地方,那儿有卖猪肉汤和丸子汤的各种汤锅,也有卖儿童玩具和吹糖人的地摊,其间还有挑着山楂串到处走动的临时小贩。这儿才是孩子们的天下和去处。

村戏多半在过年时才唱,不过农闲时偶尔也会唱。除此之外,如遇大旱之年,村里为了祈雨、请龙王,也会请村戏班子唱上一台。

看年戏不仅在自己村里,有时周边村子唱我也会和伙伴们去看。如邻村赵泉村唱戏,我就和伙伴们去看过两次。一次看的是《杨家将》的故事,由于当时自己年龄尚小,根本没看懂,只听大人讲是七郎八虎闯幽州。另一次看的是现代戏《血泪仇》。因为我们村宣传队也排演过这个剧目,那次我就看得特别认真,想比较一下看两个村戏班子哪个唱得更好一些。可让我没想到的是,在戏里我意外地见到了与我订了亲的那个女孩。她在戏中扮演了一个穷人的女儿,因为是苦情戏,她的每一个唱段听了都让我心痛。后来那个女孩成为我的妻子。其实那次看戏之前,我和她一次面也没见过。

我和妻子是1978年元旦结的婚,婚后第一年去给岳父母拜年,在妻子三叔家里,我看到一幅三叔着古戏装的剧照。三叔扮演的是一个武将,扮相英俊威武。后来回到家里问妻子,她才对我说,她爹和她三叔都是赵泉村戏班子里的台柱子。直到那时我才知道,原来妻子是个“戏二代”。

说到村戏和年戏,还让我想起早年在村里听到的一个笑话。说一个戏班子在我们邻村唱戏,里面有一位艺名叫雪燕的男演员,因为长得俊美,扮演的女人妩媚动人,成了村里很多青年女子追慕的对象。其中有个才过门不久的年轻媳妇,她喜欢雪燕和他的戏已达到了痴迷程度,甚至连做着饭也忘不了哼上几句雪燕的戏文。后来这件事传遍了村子,还被编成了顺口溜在村里传唱。这件事后来也传到了雪燕耳朵里,于是他便想找机会见见自己的这位红颜知己。然而,由于那家男人把媳妇看得紧,直到戏唱完了也没见上这个追慕者。俗话说,无巧不成书。若干年后,雪燕在南方唱戏,竟然遇到那个村里一个做水果生意的年轻人,并委托他给他的那位追慕者捎话问候。没成想这个年轻人还真做到了。不过,因为捎话这个年轻人差点挨了揍。怎么会这样呢?说来还真有点戏剧性,因为年轻人捎话捎错了对象,捎给了那位追慕者的丈夫。您说对方能不吃醋发火吗?

新闻推荐

昂龙头迎元宵

□李宗宪张怡婷报道2月20日,民间艺人在枣庄市台儿庄古城表演舞龙。元宵节将至,在枣庄市台儿庄古城,丰富多彩的活动...

枣庄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枣庄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